建筑伦理学视野中的现代居所建构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3页 |
1.2 选题背景 | 第13-18页 |
1.2.1 现象一.建筑伦理的兴起 | 第13-15页 |
1.2.2 现象二: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的伦理失语 | 第15-18页 |
1.3 建筑伦理的相关概念 | 第18-21页 |
1.3.1 伦理学 | 第18-19页 |
1.3.2 应用伦理学 | 第19-21页 |
1.3.3 建筑伦理学 | 第21页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伦理的流变和居所建构 | 第23-32页 |
2.1 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 | 第23-24页 |
2.1.1 道家的生态伦理 | 第23-24页 |
2.1.2 儒家的社会伦理 | 第24页 |
2.2 伦理理念在建筑中的表达 | 第24-28页 |
2.2.1 生态伦理和居所构建 | 第24-25页 |
2.2.2 礼制下的等级性居住 | 第25-28页 |
2.3 现代居所建构的基本伦理准则 | 第28-32页 |
2.3.1 以人为本的伦理准则 | 第28-29页 |
2.3.2 公平正义的伦理准则 | 第29-30页 |
2.3.3 可持续的伦理准则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安居:居所建构的人文追求 | 第32-46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建筑的起源 | 第32-36页 |
3.2.1 物质家园 | 第32-35页 |
3.2.2 精神家园 | 第35-36页 |
3.3 安居的伦理内涵 | 第36-38页 |
3.3.1 海德格尔的视域 | 第36-37页 |
3.3.2 诺伯格.舒尔兹的视域 | 第37-38页 |
3.4 现代居所的批判性建构 | 第38-45页 |
3.4.1 对普遍主义的批判 | 第38-40页 |
3.4.2 对功能分区的批判 | 第40-43页 |
3.4.3 对等级统一原理的批判 | 第43-45页 |
3.5 理想家园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公平:居所建构的价值追求 | 第46-57页 |
4.1 作为权贵的建筑 | 第46-47页 |
4.2 现代主义建筑的伦理纬度 | 第47-51页 |
4.2.1 时代精神 | 第47-49页 |
4.2.2 普世的价值观念 | 第49-51页 |
4.3 公平对于现代居所建构的启示 | 第51-57页 |
4.3.1 居者有其屋的价值追求 | 第52-53页 |
4.3.2 居住空间的有机融合 | 第53-55页 |
4.3.3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居住需求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和谐:环境伦理学中的居所建构 | 第57-62页 |
5.1 环境伦理学 | 第57-58页 |
5.2 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理念 | 第58-59页 |
5.2.1 从主观工具价值论到客观内在价值论 | 第58页 |
5.2.2 从个体主义走向整体主义 | 第58-59页 |
5.2.3 从自然生态走向社会生态 | 第59页 |
5.3 环境伦理对于居所建构的启示 | 第59-62页 |
5.3.1 价值观念的转变:走向生态共同体 | 第59-60页 |
5.3.2 技术理念的转变:走向生适宜技术 | 第60-61页 |
5.3.3 方法的转变:走向节俭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