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一、绪论 | 第8-9页 |
(一)、徐玉玉案引发的思考 | 第8-9页 |
(二)、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9页 |
二、互联网中个人信息的一般概述 | 第9-14页 |
(一)、概念的界定 | 第9-12页 |
1、个人信息的界定 | 第9-11页 |
2、互联网的界定 | 第11-12页 |
(二)、互联网中个人信息的范围 | 第12-14页 |
1、电子化网络化的传统个人信息 | 第12-13页 |
2、基于互联网行为派生的个人信息 | 第13-14页 |
三、互联网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 第14-22页 |
(一)、互联网中个人信息的价值属性决定其需要保护 | 第14-18页 |
1、互联网中的个人信息具有价值 | 第14-16页 |
2、互联网中的个人信息极其脆弱 | 第16-17页 |
3、互联网中的个人信息若遭侵犯后果严重 | 第17-18页 |
(二)、互联网中个人信息的客观现状决定其需要保护 | 第18-22页 |
1、常见的侵犯互联网中个人信息的方式 | 第18-20页 |
2、通过互联网侵犯个人信息已成为社会公害 | 第20-21页 |
3、个人维权观念不强、能力不足 | 第21-22页 |
四、我国对于互联网中的个人信息的保护现状与不足 | 第22-27页 |
(一)、我国对于互联网中的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现状 | 第22-24页 |
1、直接保护 | 第22-23页 |
2、间接保护 | 第23-24页 |
(二)、我国对于互联网中的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的不足 | 第24-27页 |
1、法律规范系统性缺乏 | 第24-25页 |
2、法律规则原则性强、司法实践操作性差 | 第25-26页 |
3、法律救济困难 | 第26-27页 |
五、域外经验及完善建议 | 第27-38页 |
(一)、域外经验 | 第28-32页 |
1、美国 | 第28-29页 |
2、德国 | 第29-31页 |
3、日本 | 第31-32页 |
(二)、完善我国互联网中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建议 | 第32-38页 |
1、统一立法、明确个人信息权 | 第32-33页 |
2、完善互联网行业自律及监督机制 | 第33-34页 |
3、举证责任倒置、引入公益诉讼 | 第34-36页 |
4、建立互联网个人信息保护救济基金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