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基于比勒菲尔德模式的城市住区适老性优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课题来源第11页
    1.2 研究的背景第11-14页
        1.2.1 老龄化现状及社会影响第11-13页
        1.2.2 老龄化中的住区问题第13页
        1.2.3 城市住区适老化的意义第13-14页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4-15页
        1.3.1 适老性优化第14页
        1.3.2 城市住区第14-15页
        1.3.3 养老方式第15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5-18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5-17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17-18页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18-19页
        1.5.1 研究内容第18页
        1.5.2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6 研究方法和逻辑框架第19-21页
        1.6.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6.2 逻辑框架第20-21页
第二章 德国比勒菲尔德模式(Bielefelder Modell)概述第21-51页
    2.1 德国比勒菲尔德模式的提出第21-27页
        2.1.1 比勒菲尔德模式的背景第21-22页
        2.1.2 比勒菲尔德模式的产生第22-23页
        2.1.3 比勒菲尔德模式的发展第23-27页
    2.2 德国比勒菲尔德模式的特点第27-29页
        2.2.1 混龄式的自主生活养老方式第27页
        2.2.2 点状扩散的规划布局特点第27页
        2.2.3 服务功能融入的适老空间更新第27-28页
        2.2.4 合作制度的开发运营方式第28-29页
    2.3 德国比勒菲尔德模式的实例第29-42页
        2.3.1 Heinrichstraβe项目第29-36页
        2.3.2 Carre Am Niederwall项目第36-39页
        2.3.3 Braker Straβe项目第39-42页
    2.4 德国比勒菲尔德模式的问题第42-51页
        2.4.1 关于比勒菲尔德模式的居民调研分析小结第42-49页
        2.4.2 比勒菲尔德模式的利弊分析第49-51页
第三章 德国比勒菲尔德模式的中国适用性第51-71页
    3.1 中德城市住区适老方面的相似性分析第51-54页
        3.1.1 中德两国人口、地域和经济比较第51-53页
        3.1.2 中德两国养老模式和政府政策比较第53页
        3.1.3 中德两国城市住区适老性设计理念比较第53-54页
    3.2 基于比勒菲尔德模式的城市住区比较分析第54-68页
        3.2.1 规划布局层面的比较分析第54-59页
        3.2.2 空间更新层面的比较分析第59-65页
        3.2.3 开发运营层面的比较分析第65-68页
    3.3 比勒菲尔德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总结第68-71页
第四章 比勒菲尔德模式下的城市住区优化策略第71-103页
    4.1 比勒菲尔德模式的基本原则第71-72页
        4.1.1 符合中国城市规划尺度第71页
        4.1.2 契合老年人基本特征第71-72页
        4.1.3 适合中国老年人的服务营销第72页
    4.2 城市住区的规划布局策略第72-80页
        4.2.1 打造城市住区适老生活圈第72-74页
        4.2.2 建立小型连锁服务站网络第74-76页
        4.2.3 构筑适老开放式街区结构第76-80页
    4.3 城市住区的空间更新策略第80-94页
        4.3.1 多元空间功能的组织第80-85页
        4.3.2 围合空间形态的营造第85-89页
        4.3.3 适老空间要素的优化第89-94页
    4.4 城市住区的开发运营策略第94-103页
        4.4.1 多方联动的合作模式第94-98页
        4.4.2 服务中心与住区管理的规范化运营第98-100页
        4.4.3 运营管理与设计机构的一体化设计第100-103页
第五章 沈阳市典型住区的适老性优化设计实践第103-119页
    5.1 区域概况与基地分析第103-106页
    5.2 规划布局策略第106-108页
    5.3 适老空间更新第108-117页
    5.4 开发运营模式第117-11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9-121页
    6.1 结论第119页
    6.2 展望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5页
作者简介第125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5-127页
致谢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粉煤灰的掺量及粒径分布对低温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
下一篇:震后重建过渡时期中小学校集装箱改造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