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灾后重建相关研究成果 | 第14页 |
1.2.2 国内灾后重建相关研究成果 | 第14-15页 |
1.2.2.1 政策分析 | 第14页 |
1.2.2.2 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对集装箱建筑研究成果 | 第15-18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4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9-21页 |
1.4.1 震后重建 | 第19页 |
1.4.2 临时中小学 | 第19-20页 |
1.4.3 集装箱建筑 | 第20-21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7 论文框架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震后重建下集装箱建筑改造相关研究 | 第23-39页 |
2.1 灾后临时中小学重建政策与原则 | 第23-24页 |
2.1.1 相关政策法规 | 第23页 |
2.1.2 应急建筑设计原则 | 第23-24页 |
2.1.3 灾后学校建筑设计原则 | 第24页 |
2.2 灾后过渡阶段中小学重建调查研究 | 第24-30页 |
2.2.1 地震灾区地域性特征 | 第25-26页 |
2.2.2 汶川震后临时性中小学重建调研 | 第26-29页 |
2.2.3 临时中小学重建存在问题 | 第29-30页 |
2.3 集装箱基本概况及灾后应用 | 第30-36页 |
2.3.1 标准集装箱的尺寸 | 第30-33页 |
2.3.3 灾后集装箱建筑价值导向 | 第33-36页 |
2.4 灾后重建中小学集装箱改造模型的理论建构 | 第36-39页 |
第三章 “高适应性”建筑空间布局与组合 | 第39-63页 |
3.1 灾害对临时中小学空间布局与组合的影响因素及设计要求 | 第39-41页 |
3.1.1 灾害对临时中小学空间布局与组合的影响因素 | 第39-40页 |
3.1.2 灾后临时中小学空间组合设计要求 | 第40-41页 |
3.1.3 “高适应性”特点 | 第41页 |
3.2 因地制宜布局适应用地需求 | 第41-49页 |
3.2.1 平整方正用地布局 | 第43-46页 |
3.2.2 平整狭长用地布局 | 第46-48页 |
3.2.3 起伏显著地形布局 | 第48-49页 |
3.3 快速生长适应规模需求 | 第49-53页 |
3.3.1 轴线生长 | 第49-52页 |
3.3.2 网格生长 | 第52-53页 |
3.4 快速组成适应功能需求 | 第53-59页 |
3.4.1起居功能空间 | 第53-54页 |
3.4.2 教学功能空间 | 第54-58页 |
3.4.3 娱乐功能空间 | 第58-59页 |
3.5 叠合错位创造多样化室外活动空间 | 第59-63页 |
3.5.1 平台空间 | 第60-61页 |
3.5.2 附着空间 | 第61-62页 |
3.5.3 架空空间 | 第62-63页 |
第四章 “高使用率”建筑单体空间改造 | 第63-93页 |
4.1 灾害对临时中小学建筑单体空间的影响及设计要求 | 第63-64页 |
4.2 教学空间箱体改造 | 第64-79页 |
4.2.1 集装箱教学空间单元设计 | 第65-75页 |
4.2.1.1 普通教室箱体模块设计 | 第65-68页 |
4.2.1.2 专业教室箱体模块设计 | 第68-74页 |
4.2.1.3 辅助用房箱体模块设计 | 第74-75页 |
4.2.2 集装箱教学空间单元案例剖析 | 第75-79页 |
4.3 宿舍空间箱体改造 | 第79-88页 |
4.3.1 集装箱宿舍空间单元设计 | 第80-82页 |
4.3.1.1 普通宿舍单元模块 | 第80-81页 |
4.3.1.2 无障碍宿舍单元模块 | 第81-82页 |
4.3.2 集装箱宿舍单元案例剖析 | 第82-83页 |
4.3.3 单个箱体宿舍空间使用分析 | 第83-88页 |
4.3.3.1 普通宿舍空间使用分析 | 第84-86页 |
4.3.3.2 无障碍宿舍空间使用分析 | 第86-88页 |
4.4 办公空间箱体改造 | 第88-90页 |
4.4.1 集装箱办公空间单元设计 | 第88-89页 |
4.4.2 集装箱办公空间案例剖析 | 第89-90页 |
4.5 食堂空间箱体改造 | 第90-93页 |
4.5.1 集装箱食堂空间单元设计 | 第90-91页 |
4.5.2 集装箱食堂空间案例剖析 | 第91-93页 |
第五章 “稳固安全”搭建构造 | 第93-109页 |
5.1 灾害对临时中小学结构构造设计要求 | 第93页 |
5.2 稳固的集装箱各部件改造 | 第93-98页 |
5.2.1 基础 | 第94-95页 |
5.2.2 箱体门窗开口部位设计与结构补强措施 | 第95-96页 |
5.2.3 屋顶 | 第96-97页 |
5.2.4 集装箱与其他构件或结构体系的结合 | 第97-98页 |
5.3 安全的箱体组构 | 第98-100页 |
5.4 合理的围护保温构造 | 第100-109页 |
5.4.1 保温隔热设计 | 第100-107页 |
5.4.3 节能技术应用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3页 |
附录 | 第113-121页 |
作者简介 | 第12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