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1 研究问题及研究框架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1 关于《等着我》节目本身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关于《等着我》叙事学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理论 | 第13-14页 |
1.5 研究方法、节目样本选择及技术线路 | 第14-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2 节目样本选择 | 第14-16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叙事学分析框架 | 第18-24页 |
2.1 叙事学的概念及发展流变 | 第18-19页 |
2.2 叙事学与电视节目的“交汇” | 第19-22页 |
2.2.1 叙事学与电视媒介的结合 | 第20页 |
2.2.2 叙事学在电视节目研究中的运用 | 第20-22页 |
2.3 叙事学框架建构 | 第22-24页 |
3 《等着我》节目的叙事故事分析 | 第24-40页 |
3.1 叙事母题分析 | 第24-28页 |
3.1.1 寻找亲情:叙事故事的第一情感 | 第26页 |
3.1.2 寻找恩情与友情:用情感叙事强化集体记忆 | 第26-27页 |
3.1.3 寻找爱情与师生情:悲伤氛围中的一抹亮色 | 第27-28页 |
3.2 叙事主题分析 | 第28-31页 |
3.2.1 第一类主题:重视家庭和睦 | 第29-30页 |
3.2.2 第二类主题:提升个人修养 | 第30-31页 |
3.3 叙事结构分析 | 第31-40页 |
3.3.1 线性结构重塑事件完整性 | 第32-34页 |
3.3.2 非线性结构制造对立与冲突 | 第34-36页 |
3.3.3 “寻人团在行动”环节的增设展示寻人力量 | 第36-38页 |
3.3.4 核心事件增强节目仪式感 | 第38-40页 |
4 《等着我》节目的叙事话语分析 | 第40-66页 |
4.1 叙述者分析 | 第40-46页 |
4.1.1 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的统一 | 第40-42页 |
4.1.2 外显叙述者:求助者、主持人与寻人助力团嘉宾的交织 | 第42-46页 |
4.2 叙事视角分析 | 第46-51页 |
4.2.1 以内聚焦叙事为主要叙事视角 | 第47-48页 |
4.2.2 外聚焦叙事和内聚焦叙事形成互补 | 第48-50页 |
4.2.3 隐蔽的零聚焦叙事视角 | 第50-51页 |
4.3 叙事时间分析 | 第51-60页 |
4.3.1 叙事时序:综合运用混合时序提升节目精彩程度 | 第51-55页 |
4.3.2 叙事时距:调节叙事节奏突出韵律美 | 第55-59页 |
4.3.3 叙事频率:塑造节目标志性特征勇于担当媒体社会责任 | 第59-60页 |
4.4 叙事符号分析 | 第60-66页 |
4.4.1 声音符号:巧用非语言符号实现声画有机互补 | 第60-62页 |
4.4.2 画面符号:字幕语言与镜头语言相结合增加叙事完整性 | 第62-66页 |
5 结论与局限性 | 第66-70页 |
5.1 结论 | 第66-67页 |
5.2 局限性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84页 |
A 《等着我》2015/2016/2017年三季黄金档特别节目汇总表 | 第76-84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