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1页 |
缩略词 | 第15-16页 |
1 绪论 | 第16-22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2.1 莱氏野村菌概况 | 第16-17页 |
1.2.2 微菌核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3 Rim15,Ume6与Ime2基因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2-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2.1.1 实验供试菌株 | 第22页 |
2.1.2 实验供试昆虫 | 第22页 |
2.1.3 载体 | 第22页 |
2.1.4 培养基 | 第22-23页 |
2.1.5 溶液、试剂及试剂盒 | 第23页 |
2.1.6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1.7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 | 第24页 |
2.2 主要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24-40页 |
2.2.1 菌种活化、扩大培养及保存 | 第24-25页 |
2.2.2 菌体结构的显微镜观察 | 第25页 |
2.2.3 孢子计数和菌落直径测量 | 第25页 |
2.2.4 试剂盒法提真菌基因组DNA | 第25-26页 |
2.2.5 试剂盒法提真菌总RNA及反转录 | 第26页 |
2.2.6 试剂盒法提取质粒 | 第26-27页 |
2.2.7 莱氏野村菌微菌核的诱导 | 第27页 |
2.2.8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27-28页 |
2.2.9 莱氏野村菌基因序列验证 | 第28-30页 |
2.2.10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0-31页 |
2.2.11 基因敲除载体构建 | 第31-33页 |
2.2.12 冻融法转入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33页 |
2.2.13 农杆菌介导莱氏野村菌遗传转化(共培养) | 第33-34页 |
2.2.14 突变菌株的筛选验证 | 第34-35页 |
2.2.15 突变菌株表型分析 | 第35-38页 |
2.2.16 突变菌株微菌核形成分析 | 第38页 |
2.2.17 斜纹夜蛾的人工饲养 | 第38页 |
2.2.18 突变体对斜纹夜蛾毒力测定 | 第38-39页 |
2.2.19 实验数据分析 | 第39-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66页 |
3.1 目的基因克隆 | 第40页 |
3.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0-45页 |
3.3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45-47页 |
3.4 敲除载体构建与突变菌株筛选 | 第47-49页 |
3.4.1 敲除载体构建 | 第47-48页 |
3.4.2 敲除菌株筛选 | 第48-49页 |
3.5 突变菌株性状分析 | 第49-61页 |
3.5.1 菌株形态观察分析 | 第49-53页 |
3.5.2 葡萄糖对突变菌株生长分析 | 第53-54页 |
3.5.3 胁迫条件下菌株表型分析 | 第54-61页 |
3.6 敲除菌株微菌核的诱导及基因互作关系分析 | 第61-64页 |
3.7 侵染致病力分析 | 第64-66页 |
4 讨论 | 第66-70页 |
4.1 突变菌株基础生长分析 | 第66页 |
4.2 突变菌株抗逆性生长分析 | 第66-67页 |
4.3 微菌核诱导形成分析 | 第67-68页 |
4.4 突变菌株侵染致病力分析 | 第68-69页 |
4.5 小结 | 第69-70页 |
5 主要结论与后续建议 | 第70-72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0页 |
5.2 实验不足及后续建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附录 | 第80-86页 |
A.部分蛋白序列名称及登录号 | 第80-81页 |
B.NrRim15,NrUme6及NrIme2全长cDNA序列 | 第8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