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麦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Tri6和Tri10调控禾谷镰刀菌毒素合成分子机制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概况第11-17页
    1.1 禾谷镰刀菌简介第11-14页
    1.2 禾谷镰刀菌单端孢霉烯类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研究第14-15页
    1.3 环境因素影响禾谷镰刀菌DON毒素合成相关研究第15-16页
    1.4 本研究的意义第16-17页
第二章 tri6、tri10突变体以及双敲突变体与野生型产毒诱导转录组分析第17-27页
    2.1 前言第17页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第17-18页
        2.2.1 材料第17页
        2.2.2 试剂第17-18页
        2.2.3 仪器第18页
    2.3 实验方法第18-20页
        2.3.1 生物学实验第18页
        2.3.2 转录组分析第18-20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0-27页
        2.4.1 RNA-seq返回数据评估第20-21页
        2.4.2 转录差异基因分析第21-26页
        2.4.3 讨论第26-27页
第三章 Tri6与Tri10互作关系的研究第27-35页
    3.1 前言第27页
    3.2 材料、试剂第27-29页
        3.2.1 材料第27页
        3.2.2 酶与试剂盒第27页
        3.2.3 试剂第27-29页
    3.3 实验方法第29-33页
        3.3.1 PCR扩增TRI6、TRI10 cDNA序列第29-30页
        3.3.2 酵母双杂载体的构建第30-32页
        3.3.3 酵母转化第32-33页
        3.3.4 SD-Trp-Leu-His培养基验证Tri6、Tri10互作第33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3-35页
        3.4.1 实验结果第33-34页
        3.4.2 讨论第34-35页
第四章 Tri6 C端C2H2 domain对致病性的影响第35-44页
    4.1 前言第35页
    4.2 材料、试剂第35-38页
        4.2.1 材料第35页
        4.2.2 酶、试剂盒以及耗材第35-36页
        4.2.3 试剂第36-38页
    4.3 实验方法第38-42页
        4.3.1 获取domain删除片段第38-39页
        4.3.2 C2H2 Domain删除互补载体构建第39-41页
        4.3.3 C2H2 Domain删除菌株的获得第41-42页
        4.3.4 C2H2 Domain删除菌株接种小麦穗第42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2-44页
        4.4.1 小麦穗接种发病情况第42-43页
        4.4.2 讨论第43-44页
第五章 TRI10过表达对TRI基因簇的影响第44-52页
    5.1 前言第44页
    5.2 材料、试剂第44-45页
        5.2.1 材料第44页
        5.2.2 酶、试剂盒以及耗材第44页
        5.2.3 试剂第44-45页
    5.3 实验方法第45-48页
        5.3.1 扩增TRI10片段第45-46页
        5.3.2 TRI10过表达载体构建第46页
        5.3.3 TRI10过表达菌株的获得第46页
        5.3.4 TRI10过表达菌株毒素产量测定第46页
        5.3.5 TRI10过表达菌株TRI基因转录水平测定第46-48页
        5.3.6 TRI10过表达菌株产毒结构观察第48页
    5.4 实验结果与结论第48-52页
        5.4.1 TRI10过表达菌株DON毒素产量与TRI基因表达量第48-50页
        5.4.2 TRI10过表达菌株产毒结构观察第50-51页
        5.4.3 讨论第51-52页
第六章 Tri10在产毒阶段亚细胞定位以及与Tri1的共定位第52-55页
    6.1 前言第52页
    6.2 材料、试剂第52页
        6.2.1 材料第52页
        6.2.2 酶、试剂盒以及耗材第52页
        6.2.3 试剂第52页
    6.3 实验方法第52-53页
        6.3.1 Tri10-GFP菌株的获得第52页
        6.3.2 Tri10亚细胞定位第52-53页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3-55页
        6.4.1 Tri10产毒阶段亚细胞定位第53页
        6.4.2 Tri10与Tri1产毒阶段共定位第53-54页
        6.4.3 讨论第54-55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附录第59-77页
    附表1 tri6突变体2倍以上转录差异基因及功能注释第59-62页
    附表2 tri10突变体2倍以上转录差异基因功能分类第62-68页
    附表3 tri6tri10双敲突变体2倍以上转录差异基因功能分类第68-70页
    附表4 tri6tri10双敲突变体2~5倍以上转录差异基因功能注释第70-75页
    附表5 Tri6C端C2H2 domain删除载体引物第75-76页
    附表6 Tri10过表达载体构建及筛选引物第76-77页
致谢第77-78页
作者简介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禾谷镰刀菌中剪接体相关蛋白FgSad1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