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1 剪接概述 | 第12-16页 |
1.1.1 剪接的概念 | 第12页 |
1.1.2 剪接体的组装 | 第12-13页 |
1.1.3 剪接体的激活及剪接过程 | 第13-14页 |
1.1.4 组成型剪接与可变剪接 | 第14页 |
1.1.5 剪接与人类疾病 | 第14-16页 |
1.2 禾谷镰刀菌 | 第16-17页 |
1.3 Prp4蛋白激酶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 Sad1蛋白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FgSAD1基因角变位点测定分析 | 第21-2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2.1.1 FgSAD1基因上角变位点的测定 | 第21页 |
2.1.2 SAD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1-22页 |
2.2 结果 | 第22-24页 |
2.2.1 FgSAD1基因上角变位点的测定 | 第22-24页 |
2.2.2 禾谷镰刀菌FgSad1的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 | 第24页 |
2.2.3 七个角变位点对于蛋白结构的影响 | 第24页 |
2.3 讨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基因FgSAD1发生突变的角变子的表型分析 | 第26-3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3.1.1 角变子的表型分析 | 第26页 |
3.1.2 角变子的有性生殖 | 第26页 |
3.1.3 小麦侵染实验 | 第26-27页 |
3.1.4 玉米须接种实验 | 第27页 |
3.2 结果 | 第27-28页 |
3.2.1 角变子的表型分析 | 第27页 |
3.2.2 角变子的有性生殖仍有缺陷 | 第27页 |
3.2.3 角变子的致病力并未完全回复到野生型状态 | 第27页 |
3.2.4 玉米须接种实验 | 第27-28页 |
3.3 讨论 | 第28-30页 |
第四章 FgSad1~(L512P)抑制Fgprp4突变体的表型 | 第30-3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4.1.1 将L512P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整合到野生型基因组上 | 第30-32页 |
4.1.2在引入L512P的菌株中敲除FgPRP4 | 第32页 |
4.1.3 分析引入L512P并敲除FgPRP4得到的双抗性的转化子的表型 | 第32页 |
4.1.4 双抗性转化子的有性生殖 | 第32页 |
4.1.5 小麦侵染实验 | 第32页 |
4.1.6 玉米须接种实验 | 第32页 |
4.2 结果 | 第32-33页 |
4.2.1 将L512P引入基因组 | 第32页 |
4.2.2在引入L512P的菌株中敲除FgPRP4 | 第32-33页 |
4.2.3 双抗性转化子D10的有性、无性、致病力等表型分析 | 第33页 |
4.3 讨论 | 第33-35页 |
第五章 FgSad1N端50个氨基酸功能验证 | 第35-4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5-42页 |
5.1.1 N端的磷酸化水平验证 | 第35-39页 |
5.1.2 N端敲除菌株的构建 | 第39-40页 |
5.1.3 N端敲除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40页 |
5.1.4 N端敲除突变体的有性生殖 | 第40-41页 |
5.1.5 小麦侵染实验 | 第41页 |
5.1.6 玉米须接种实验 | 第41页 |
5.1.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野生型及N端敲除突变体中FgSad1的转录水平 | 第41-42页 |
5.1.8 N端敲除突变体的角变子的基因组重测序 | 第42页 |
5.1.9 构建FgSad1S15A/D、FgSad1S18A/D、FgSad1S15A/DS18A/D突变菌株 | 第42页 |
5.2 结果 | 第42-46页 |
5.2.1 分别在野生型PH-1及角变子S47中测FgSad1的磷酸化水平。 | 第42-43页 |
5.2.2 N端敲除菌株的构建及表型。 | 第43-44页 |
5.2.3 实时荧光定量PCR及亚细胞定位检测基因表达结果 | 第44-45页 |
5.2.4 N端敲除突变体角变子重测序 | 第45页 |
5.2.5 磷酸化位点S/A菌株表型。 | 第45-46页 |
5.3 结论 | 第46-47页 |
第六章 角变位点影响FgSad1与剪接体相关蛋白互作 | 第47-51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6.1.1 酵母双杂交检测蛋白之间互作关系 | 第47-48页 |
6.1.2 免疫共沉淀(Co-IP) | 第48页 |
6.2 结果 | 第48-50页 |
6.2.1 酵母双杂交结果 | 第48页 |
6.2.2 Co-IP结果 | 第48-50页 |
6.3 讨论 | 第50-51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附录 | 第60-70页 |
附录1 实验常用试剂配方 | 第60-66页 |
附录2 实验菌株列表 | 第66-67页 |
附录3 实验引物列表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