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的内涵 | 第12-21页 |
(一)协商民主的内涵 | 第12-13页 |
(二)基层协商民主的内涵 | 第13-15页 |
(三)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的内涵 | 第15页 |
(四)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的意义 | 第15-21页 |
1.发展民主 | 第16-17页 |
2.保障人权 | 第17-18页 |
3.防止滥用公权力 | 第18-19页 |
4.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第19-21页 |
二、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 第21-28页 |
(一)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的特征 | 第21-25页 |
1.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具有实践性 | 第21-22页 |
2.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具有真实性 | 第22-23页 |
3.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具有治理性 | 第23-25页 |
(二)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的基本原则 | 第25-28页 |
1.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要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 第25页 |
2.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要坚持人民主权原则 | 第25-26页 |
3.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要坚持公开对话原则 | 第26-28页 |
三、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的现状 | 第28-37页 |
(一)制度体系缺失 | 第28-30页 |
1.公共决策环节的制度体系缺失 | 第28-29页 |
2.社会治理环节的制度体系缺失 | 第29页 |
3.公权力监督环节的制度体系缺失 | 第29-30页 |
(二)法治精神不彰显 | 第30-33页 |
1.民主协商的法治精神不彰显 | 第30-31页 |
2.平等协商的法治精神不彰显 | 第31-32页 |
3.程序正义的法治精神不彰显 | 第32-33页 |
(三)公民权利缺位 | 第33-37页 |
1.公民知情权缺位 | 第33-34页 |
2.公民决策权缺位 | 第34-35页 |
3.公民参与权缺位 | 第35-37页 |
四、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的实现路径 | 第37-46页 |
(一)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的前提是构建完善的基层协商民主体系 | 第37-40页 |
1.构建坚强的领导体系 | 第37-38页 |
2.构建科学的决策体系 | 第38页 |
3.构建高效的执行体系 | 第38-39页 |
4.构建畅通的反馈体系 | 第39页 |
5.构建严格的监督体系 | 第39-40页 |
(二)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的核心是塑造法治精神 | 第40-42页 |
1.塑造民主协商的法治精神 | 第40-41页 |
2.塑造平等协商的法治精神 | 第41-42页 |
3.塑造程序至上的法治精神 | 第42页 |
(三)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的目的是保障公民权利 | 第42-46页 |
1.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 第43-44页 |
2.保障公民的决策权 | 第44页 |
3.保障公民的参与权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