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TiO2催化正丁醛自缩合反应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前言第10-11页
    1.2 正丁醛自缩合反应催化剂研究进展第11-17页
        1.2.1 碱催化剂第11-14页
            1.2.1.1 液体碱催化剂第11-12页
            1.2.1.2 固体碱催化剂第12-14页
        1.2.2 酸催化剂第14-15页
        1.2.3 酸碱双功能催化剂第15-17页
    1.3 TiO_2在羟醛缩合反应中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1.4 正丁醛自缩合反应机理研究进展第18-21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21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1-22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2-28页
    2.1 化学原料与试剂第22-23页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23页
    2.3 催化剂的制备第23-24页
    2.4 催化剂的表征第24页
        2.4.1 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分析第24页
        2.4.2 X射线衍射测定(XRD)第24页
        2.4.3 催化剂表面酸碱性测定(CO_2-TPD和NH3-TPD)第24页
        2.4.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24页
    2.5 TiO_2催化正丁醛自缩合反应操作第24-25页
        2.5.1 高压釜中进行的正丁醛自缩合反应第24-25页
        2.5.2 固定床上进行的正丁醛自缩合反应第25页
    2.6 产物分析第25页
        2.6.1 定性分析(GC-MS)第25页
        2.6.2 定量分析第25页
    2.7 数据处理第25-28页
第三章 TiO_2晶型对催化正丁醛自缩合反应性能的 影响第28-40页
    3.1 前言第28页
    3.2 实验部分第28-2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29-38页
        3.3.1 制备条件对TiO_2晶型及催化性能的影响第29-33页
            3.3.1.1 焙烧温度第29-32页
            3.3.1.2 焙烧时间第32-33页
        3.3.2 不同晶型TiO_2催化正丁醛自缩合反应体系分析第33-35页
        3.3.3 反应条件对锐钛矿型TiO_2催化正丁醛自缩合反应性能的影响第35-37页
            3.3.3.1 催化剂用量第36页
            3.3.3.2 反应温度第36-37页
            3.3.3.3 反应时间第37页
        3.3.4 TiO_2催化剂稳定性的考察第37-38页
    3.4 小结第38-40页
第四章 固定床上TiO_2催化正丁醛气相自缩合反应研究第40-54页
    4.1 前言第40页
    4.2 实验部分第4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0-52页
        4.3.1 反应条件对正丁醛自缩合反应的影响第41-44页
            4.3.1.1 空时第41页
            4.3.1.2 反应温度第41-42页
            4.3.1.3 反应压力第42-43页
            4.3.1.4 氮气与正丁醛进料速率之比第43-44页
        4.3.2 反应条件的响应曲面优化第44-52页
            4.3.2.1 实验设计及结果第46-47页
            4.3.2.2 辛烯醛收率方差分析第47-49页
            4.3.2.3 交互效应分析第49-52页
        4.3.3 催化剂寿命实验第52页
    4.4 小结第52-54页
第五章 TiO_2催化正丁醛自缩合反应机理研究第54-66页
    5.1 前言第54页
    5.2 实验部分第54-55页
        5.2.1 固定床上TiO_2活性位中毒及活性评价实验第55页
        5.2.2 原位红外光谱分析第5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5-64页
        5.3.1 TiO_2催化剂活性位中毒实验第55-56页
        5.3.2 原位红外光谱分析第56-62页
            5.3.2.1 正丁醛和辛烯醛的特征峰第56-57页
            5.3.2.2 TiO_2的表面预处理第57-58页
            5.3.2.3 室温下正丁醛的吸附第58-59页
            5.3.2.4 表面组分的脱附第59-60页
            5.3.2.5 TiO_2活性位中毒实验第60-62页
        5.3.3 反应机理分析第62-64页
    5.4 小结第64-6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6.1 结论第66-67页
    6.2 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4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74-76页
致谢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羧酸类配体的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质子传导研究
下一篇:非晶态Ni-P合金制备及其催化加氢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