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引言 | 第14-17页 |
1.1 选题意义和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1.1 选题意义 | 第14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2.2 技术路线图 | 第16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7页 |
1.3.1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7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17页 |
2.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 第17-20页 |
2.1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2.1.1 混农林业的含义 | 第17-18页 |
2.1.2 混农林业的基本类型 | 第18页 |
2.1.3 林业周期性理论 | 第18-19页 |
2.2 混农林业阶段理论 | 第19-20页 |
2.2.1 原始混农林业 | 第19页 |
2.2.2 传统混农林业 | 第19-20页 |
2.2.3 现代混农林业 | 第20页 |
3.安徽省混农林业典型模式概述 | 第20-24页 |
3.1 林+禽间作模式 | 第20-22页 |
3.1.1 模式介绍 | 第20-21页 |
3.1.2 优缺点分析 | 第21页 |
3.1.3 案例描述 | 第21-22页 |
3.2 林+经间作模式 | 第22页 |
3.2.1 模式介绍 | 第22页 |
3.2.2 优缺点分析 | 第22页 |
3.2.3 案例描述 | 第22页 |
3.3 林+菌间作模式 | 第22-23页 |
3.3.1 模式介绍 | 第22-23页 |
3.3.2 优缺点分析 | 第23页 |
3.3.3 案例描述 | 第23页 |
3.4 林+药间作模式 | 第23-24页 |
3.4.1 模式介绍 | 第23-24页 |
3.4.2 优缺点分析 | 第24页 |
3.4.3 案例描述 | 第24页 |
4.安徽省混农林业模式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 第24-30页 |
4.1 数据来源 | 第24-25页 |
4.2 数据样本描述 | 第25-30页 |
4.2.1 科技推广(H) | 第25-26页 |
4.2.2 观念传播(A) | 第26-27页 |
4.2.3 生态环境与资源(E) | 第27-28页 |
4.2.4 资金投入(W) | 第28-29页 |
4.2.5 人力投入(R) | 第29页 |
4.2.6 政府指导(I) | 第29-30页 |
5.安徽省混农林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5.1 发展资金匮乏 | 第30-31页 |
5.2 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 第31-32页 |
5.3 缺乏模式的优化研究 | 第32-33页 |
5.4 销售渠道少,附加值低 | 第33页 |
5.5 农林混合专业技术不足 | 第33-34页 |
6.安徽省混农林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4-37页 |
6.1 相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第34-35页 |
6.1.1 实证分析对象 | 第34页 |
6.1.2 相关指数设置 | 第34-35页 |
6.2 相关计量分析 | 第35-37页 |
7.促进安徽省混农林业发展的对策及相关建议 | 第37-42页 |
7.1 安徽省混农林业模式选择的建议 | 第37-38页 |
7.1.1 相关模式的目标 | 第37页 |
7.1.2 相关模式的选择 | 第37-38页 |
7.2 促进安徽省混农林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 第38-40页 |
7.2.1 以生态旅游为主导,带动混农林业产业升级 | 第38页 |
7.2.2 加强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 | 第38-39页 |
7.2.3 加强混农林业发展的产业扶持政策 | 第39页 |
7.2.4 加强财政和金融支持的力度 | 第39-40页 |
7.2.5 打造龙头企业,带动混农林业复合效益 | 第40页 |
7.3 总结及展望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个人简介 | 第45-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