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2页 |
1.1 社会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9-19页 |
1.2.1 污染河流水质净化及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 第9-12页 |
1.2.2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3 通济河简介 | 第19-20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20-22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20页 |
1.4.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实验装置和分析方法 | 第22-27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22-23页 |
2.1.1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装置 | 第22-23页 |
2.1.2 沉淀及生物接触氧化-水生植物小试实验装置 | 第23页 |
2.2 分析方法 | 第23-27页 |
2.2.1 常规水质指标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2.2.2 植物生长量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2.2.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2.4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6-27页 |
第3章 通济河水质的时空演变特征 | 第27-41页 |
3.1 监测方案 | 第27页 |
3.2 评价依据和标准 | 第27-28页 |
3.3 通济河水质的时空演变特征 | 第28-36页 |
3.3.1 COD_(Cr)的时空演变特征 | 第28-29页 |
3.3.2 NH_3-N的时空演变特征 | 第29-31页 |
3.3.3 NO_3-N的时空演变特征 | 第31页 |
3.3.4 TN的时空演变特征 | 第31-32页 |
3.3.5 氮素形态分布特征 | 第32-34页 |
3.3.6 TP的时空演变特征 | 第34-35页 |
3.3.7 DO的时空演变特征 | 第35-36页 |
3.4 通济河水质的主成分分析 | 第36-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处理通济河水的效果研究 | 第41-64页 |
4.1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运行现状 | 第41-42页 |
4.2 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2-49页 |
4.2.1 实验方法 | 第42页 |
4.2.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9页 |
4.3 曝气量Q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9-55页 |
4.3.1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4.3.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5页 |
4.4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运行稳定性分析 | 第55-56页 |
4.5 沉淀及生物接触氧化-水生植物对通济河水的处理效果 | 第56-62页 |
4.5.1 实验方法 | 第57页 |
4.5.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64-79页 |
5.1 OTU划分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64-67页 |
5.1.1 OTU划分 | 第64页 |
5.1.2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64-67页 |
5.2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67-78页 |
5.2.1 生物接触氧化池进出水及沉淀(-水生植物)出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67-71页 |
5.2.2 生物接触氧化池和原位修复填料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71-75页 |
5.2.3 脱氮除磷功能菌在各样品中的分布情况 | 第75-77页 |
5.2.4 几种脱氮除磷功能菌的分布与水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77-7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9-81页 |
6.1 结论 | 第79页 |
6.2 建议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附录A 专业实践总结摘要 | 第88-9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