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2-25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3-25页 |
1.4.1 创新点 | 第23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3-25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2.1.1 人口老龄化 | 第25页 |
2.1.2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 第25-26页 |
2.1.3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 第2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2.2.1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6-27页 |
2.2.2 社会支持理论 | 第27页 |
2.2.3 福利多元化理论 | 第27页 |
2.3 小结 | 第27-28页 |
3 肥城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 | 第28-39页 |
3.1 肥城市养老服务发展基本状况分析 | 第28-30页 |
3.1.1 肥城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 第28页 |
3.1.2 肥城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 第28页 |
3.1.3 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 第28-30页 |
3.2 肥城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 第30-34页 |
3.2.1 数据来源 | 第30页 |
3.2.2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3.2.3 影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因素分析 | 第31-33页 |
3.2.4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内容分析 | 第33页 |
3.2.5 其他需求情况分析 | 第33-34页 |
3.3 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分析 | 第34-38页 |
3.3.1 肥城市鼓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激励政策 | 第34-36页 |
3.3.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情况 | 第36-37页 |
3.3.3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质量分析 | 第37-38页 |
3.4 小结 | 第38-39页 |
4 肥城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39-43页 |
4.1 专业化程度低 | 第39页 |
4.2 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 | 第39-40页 |
4.3 法规体系不健全 | 第40页 |
4.4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 第40-41页 |
4.5 资金缺乏可持续性 | 第41页 |
4.6 服务人员工资待遇差 | 第41-42页 |
4.7 供给需求不平衡 | 第42页 |
4.8 小结 | 第42-43页 |
5 国内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及其启示 | 第43-49页 |
5.1 国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 | 第43-44页 |
5.1.1 上海徐汇区“照护包” | 第43页 |
5.1.2 南京市鼓楼区“居家养老服务网” | 第43页 |
5.1.3 苏州沧浪区“虚拟养老” | 第43-44页 |
5.2 国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 | 第44-46页 |
5.2.1 英国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 第44-45页 |
5.2.2 瑞典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 第45页 |
5.2.3 日本社区老年服务模式 | 第45-46页 |
5.3 国内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启示 | 第46-49页 |
5.3.1 政府引导和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 第46-47页 |
5.3.2 以社区为服务主体的养老机制 | 第47页 |
5.3.3 注重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 第47页 |
5.3.4 针对性的分类分层服务 | 第47页 |
5.3.5 培养专业化的服务人才队伍 | 第47页 |
5.3.6 建立评价监督机制 | 第47-49页 |
6 完善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 第49-53页 |
6.1 优化各方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环境机制 | 第49-50页 |
6.1.1 积极参与相关法律的调整,做好保障引导 | 第49页 |
6.1.2 制定行业标准,实现动态调整 | 第49页 |
6.1.3 拓宽筹资渠道,充分利用资金 | 第49-50页 |
6.2 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 第50-51页 |
6.2.1 建立质量评价机制 | 第50页 |
6.2.2 完善多元化监督体制 | 第50页 |
6.2.3 整合养老资源 | 第50-51页 |
6.2.4 丰富服务内容 | 第51页 |
6.2.5 按需分层分类提供服务 | 第51页 |
6.3 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 第51-53页 |
6.3.1 提升人员素质,扩大人才队伍 | 第51-52页 |
6.3.2 建立绩效激励,激发干事热情 | 第52页 |
6.3.3 扩大志愿者队伍,创新服务模式 | 第52-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