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反学校文化”现象研究--基于社会结构约束的视角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20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2.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3.文献评述 | 第14页 |
(三)研究框架、思路及方法 | 第14-16页 |
1.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2.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3.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理论工具 | 第16-18页 |
1.结构二重性理论 | 第16-17页 |
2.建构主义理论 | 第17页 |
3.社会合作理论 | 第17-18页 |
(五)主要概念 | 第18-19页 |
1.反学校文化 | 第18页 |
2.社会结构 | 第18页 |
3.社会合作 | 第18-19页 |
(六)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一、农民工子女“反学校文化”现象 | 第20-27页 |
(一)农民工子女“反学校文化”的表现形式 | 第20-22页 |
1.积极反抗 | 第20-21页 |
2.消极反抗 | 第21-22页 |
(二)M中学农民工子女“反学校文化”现象 | 第22-25页 |
1.M中学概况 | 第22-23页 |
2.M中学农民工子女“反学校文化”的表现形式 | 第23-25页 |
(三)农民工子女“反学校文化”的行为后果 | 第25-27页 |
1.学生:不利于个体发展 | 第25页 |
2.家庭:底层再生产 | 第25-26页 |
3.学校:冲击校园主流文化 | 第26页 |
4.社会:社会化失败 | 第26-27页 |
二、“反学校文化”:社会结构约束下的客观后果 | 第27-33页 |
(一)不利的文化氛围 | 第27-29页 |
1.农民工原生家庭文化局限 | 第27-28页 |
2.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特质 | 第28页 |
3.农民工子女标签化定位 | 第28-29页 |
4.单一的校园文化 | 第29页 |
(二)不合理的制度设置 | 第29-31页 |
1.户籍制度不合理 | 第29-30页 |
2.教育制度不完善 | 第30页 |
3.就业制度不配套 | 第30-31页 |
(三)不均衡的资源配置 | 第31-32页 |
1.乡镇学校教育资源不足 | 第31页 |
2.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劣势 | 第31-32页 |
3.职业教育有限的专业设置 | 第32页 |
(四)小结:社会结构约束下的无意识共谋 | 第32-33页 |
三、“反学校文化”:社会结构约束下的自我建构 | 第33-37页 |
(一)客观认知:升学机会渺茫 | 第33-34页 |
(二)心理沉淀:底层意识弱化 | 第34-35页 |
(三)性格养成:独立抑或依赖 | 第35页 |
(四)自我抉择:多种选择困惑 | 第35-36页 |
(五)小结:社会结构约束下的自我建构 | 第36-37页 |
四、社会合作应对农民工子女“反学校文化”现象 | 第37-42页 |
(一)政府力量的介入 | 第37-38页 |
(二)社会力量的参与 | 第38-39页 |
(三)学校文化的建构 | 第39页 |
(四)家庭的引导激励 | 第39-40页 |
(五)个体的自我调试 | 第40页 |
(六)小结:社会合作应对的平等与互动 | 第40-42页 |
五、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二)英文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附录1:问卷调查——学生卷 | 第47-48页 |
附录2:问卷调查——老师卷 | 第48-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