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绿色债券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2.1 绿色债券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赤道原则 | 第18-19页 |
2.1.2 绿色债券定义 | 第19-20页 |
2.1.3 绿色债券融资的条件 | 第20页 |
2.2 经典融资模式选择理论 | 第20-22页 |
2.2.1 优序融资理论 | 第21页 |
2.2.2 权衡理论 | 第21-22页 |
2.3 大型公共基础设施融资问题讨论 | 第22-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案例概述 | 第25-33页 |
3.1 武汉地铁集团基本情况介绍 | 第25-30页 |
3.1.1 武汉地铁集团基本情况 | 第25-27页 |
3.1.2 武汉地铁集团经营及财务状况 | 第27-30页 |
3.2 武汉地铁集团绿色债券简介 | 第30-32页 |
3.2.1 16武地铁GN002绿色债券基本信息 | 第30-31页 |
3.2.2 债券募集资金用途 | 第31页 |
3.2.3 绿色因素认证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案例分析 | 第33-47页 |
4.1 武汉地铁集团可选择融资模式分析 | 第33-37页 |
4.1.1 银行授信 | 第33-34页 |
4.1.2 融资租赁 | 第34-36页 |
4.1.3 债券融资 | 第36-37页 |
4.2 本期绿色债券成功发行的条件 | 第37-39页 |
4.2.1 较高信用评级 | 第37页 |
4.2.2 行业竞争优势 | 第37-38页 |
4.2.3 主营业务状况良好 | 第38页 |
4.2.4 环境政策良好 | 第38-39页 |
4.3 发行利率分析 | 第39-41页 |
4.3.1 绿色因素引发投资者追捧 | 第39-40页 |
4.3.2 集中簿记建档方式确定票面利率 | 第40页 |
4.3.3 违约风险小 | 第40-41页 |
4.4 兑付能力分析 | 第41-44页 |
4.4.1 发行人偿债指标分析 | 第41-42页 |
4.4.2 银行授信额度充足 | 第42页 |
4.4.3 武汉市政府对于轨道交通建设的大力支持 | 第42-43页 |
4.4.4 “债贷基组合”偿债安排减小违约风险 | 第43-44页 |
4.5 本期绿色债券发行的效果分析 | 第44-45页 |
4.5.1 解决短期资金问题 | 第44页 |
4.5.2 降低融资成本 | 第44-45页 |
4.5.3 丰富融资渠道 | 第45页 |
4.5.4 树立绿色企业形象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经验启示与政策建议 | 第47-51页 |
5.1 经验启示 | 第47-49页 |
5.1.1 发行绿色债券是非上市绿色企业有效的融资渠道 | 第47页 |
5.1.2 有效的增信方式可以降低绿色债券的违约风险 | 第47-48页 |
5.1.3 企业应在合适的情况下选择发行绿色债券 | 第48-49页 |
5.1.4 企业需要加强绿色债券的创新能力 | 第49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49-51页 |
5.2.1 通过优惠政策落实提高绿色债券吸引力 | 第49页 |
5.2.2 扩大发行主体以增加绿色债券市场活力 | 第49-50页 |
5.2.3 加强信息披露防范信用风险 | 第50页 |
5.2.4 鼓励第三方认证谨防漂绿行为发生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