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超高频射频识别读写器射频接收前端电路设计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插图索引第12-14页
附表索引第14-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22页
   ·引言第15页
   ·射频识别系统(RFID)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第15-16页
     ·RFID技术概述第15-16页
     ·RFID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第16页
   ·超高频射频识别(RFID)系统第16-18页
   ·超高频射频识别(RFID)读写器第18-19页
   ·超高频RFID读写器射频接收前端电路国内外发展动态第19页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页
     ·低噪声放大器(LNA)设计第20页
     ·下混频器设计第20页
     ·射频前端电路设计第20页
   ·本文的结构安排第20-22页
第2章 接收机系统结构分析第22-32页
   ·引言第22页
   ·超外差接收机第22-25页
     ·镜像干扰第23-24页
     ·中频频率的选择第24-25页
     ·半中频效应第25页
   ·零中频接收机第25-27页
     ·零中频接收机结构第25-26页
     ·直流偏移(DC offsets)第26-27页
     ·二次谐波失真第27页
     ·闪烁噪声(flicker noise)第27页
   ·低中频接收机第27页
   ·镜像拟制接收机第27-30页
     ·Hartley结构第28-29页
     ·Weaver结构第29-30页
   ·接收机工作特性第30-31页
   ·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低噪声放大器设计第32-47页
   ·引言第32页
   ·LNA的各种架构及比较第32-34页
     ·共栅型第32-33页
     ·并联电阻式第33页
     ·并联反馈式第33-34页
     ·源级电感反馈式第34页
   ·接收机中LNA的要求第34-35页
   ·噪声分析第35-37页
     ·噪声的统计特性第35页
     ·电路中常见的噪声源第35-36页
     ·噪声系数第36-37页
   ·非线性特性第37-40页
     ·线性定义第37页
     ·非线性的产生原因第37页
     ·非线性的后果第37-40页
   ·稳定性分析第40-41页
   ·本论文提出的低噪声放大器第41-46页
     ·二阶交调电流注入结构第41-42页
     ·开关电容结构第42-43页
     ·仿真结果第43-45页
     ·仿真结果分析第45-46页
   ·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下混频器设计第47-60页
   ·引言第47页
   ·混频器结构选择第47-53页
     ·无源混频器第47-49页
     ·有源混频器第49-53页
   ·混频器的特性第53-55页
     ·非线性效应第53页
     ·交调失真第53-54页
     ·输入三阶截断点第54页
     ·变换增益和变换损耗第54页
     ·噪声系数第54-55页
   ·本论文提出的下混频器第55-59页
     ·动态电流注入结构第56页
     ·与传统Gilbert混频器对比第56-57页
     ·仿真结果第57-59页
   ·小结第59-60页
第5章 超高频RFID读写器射频接收前端电路设计第60-66页
   ·引言第60页
   ·超高频RFID读写器工作原理第60-62页
     ·读写器工作模式第60-61页
     ·反向散射调制原理第61页
     ·超高频RFID读写器工作原理第61-62页
   ·射频前端电路工作原理第62-63页
   ·本论文提出的射频接收前端电路及仿真结果第63-64页
   ·小结第64-66页
第6章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第66-69页
   ·引言第66页
   ·布局布线第66-67页
   ·本论文提出的射频接收前端电路的版图设计第67-68页
   ·小结第68-69页
结论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6页
致谢第76-77页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7-78页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活动)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维CAD工程图半脆弱水印技术及其实现研究
下一篇:基于四阶偏微分方程的分裂Bregman图像复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