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Diplacone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研究生导师及课题指导小组成员介绍第4-8页
摘要第8-14页
Abstract第14-20页
符号说明第21-23页
引言第23-27页
第一部分 Diplacone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第27-47页
    1.1 实验材料第27-29页
        1.1.1 供试药品第27页
        1.1.2 实验细胞第27页
        1.1.3 主要试剂及材料第27-28页
        1.1.4 主要仪器设备第28-29页
    1.2 实验方法第29-34页
        1.2.1 试剂配制第29页
        1.2.2 细胞培养的方法第29-30页
        1.2.3 HCy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第30-31页
        1.2.4 Diplacone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第31-33页
        1.2.5 统计分析第33-34页
    1.3 实验结果第34-43页
        1.3.1 复苏过程中HUVEC细胞形态学变化第34页
        1.3.2 不同HCy损伤浓度对HUVEC存活率的影响第34-35页
        1.3.3 不同HCy损伤时间对HUVEC存活率的影响第35-36页
        1.3.4 Diplacone对HCy诱导的HUVEC存活率的影响第36-37页
        1.3.5 Diplacone对HCy损伤的HUVEC形态学的影响第37-38页
        1.3.6 Diplacone对HCy诱导所致HUVEC细胞核凋亡形态的影响第38-39页
        1.3.7 Diplacone对HCy诱导的HUVEC凋亡的影响第39-41页
        1.3.8 Diplacone对HCy诱导的HUVEC细胞周期的影响第41-43页
    1.4 讨论第43-45页
        1.4.1 血管内皮细胞的选择第43页
        1.4.2 HCy诱导HUVEC损伤模型的建立及最佳损伤浓度和损伤时长的选择第43-44页
        1.4.3 Diplacone的药理作用及其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第44-45页
    1.5 小结第45-47页
第二部分 Diplacone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第47-71页
    2.1 实验材料第47-49页
        2.1.1 供试药品第47页
        2.1.2 实验细胞第47页
        2.1.3 试剂及材料第47-48页
        2.1.4 主要仪器设备第48-49页
    2.2 实验方法第49-57页
        2.2.1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第49页
        2.2.2 实验分组第49页
        2.2.3 VCAM-1、ICAM-1、P-selectin和E-selectin黏附因子释放的检测第49-50页
        2.2.4 ROS、SOD、GSH-Px和MDA的检测第50-53页
        2.2.5 黏附分子、凋亡基因蛋白以及NF-κB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第53-55页
        2.2.6 黏附分子、凋亡基因以及NF-κB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第55-56页
        2.2.7 统计分析第56-57页
    2.3 结果第57-66页
        2.3.1 Diplacone对HCy诱导HUVEC释放VCAM-1、ICAM-1、P-selectin和E-selectin黏附分子含量的影响第57页
        2.3.2 Diplacone对HCy诱导VCAM-1、ICAM-1、P-selectin和E-selectin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第57-59页
        2.3.3 Diplacone对HCy诱导VCAM-1、ICAM-1、P-selectin和E-selectin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第59页
        2.3.4 Diplacone对HCy诱导的HUVEC氧化应激指标ROS、SOD、GSH-Px和MDA的影响第59-61页
        2.3.5 Diplacone对HCy诱导的HUVEC凋亡基因Bax、Bcl2和Casepase-9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第61-63页
        2.3.6 Diplacone对HCy诱导的HUVEC凋亡基因Bax、Bcl2、Casepase-3和P53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第63-64页
        2.3.7 Diplacone对HCy诱导的HUVEC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第64-65页
        2.3.8 Diplacone对HCy诱导的HUVECNF-κBmRNA表达的影响第65-66页
    2.4 讨论第66-69页
        2.4.1 黏附分子在AS发生中的作用及Diplacone抑制黏附分子的机制第66-67页
        2.4.2 Diplacone抗氧化的机制第67-68页
        2.4.3 凋亡的作用及Diplacone抑制凋亡的可能机制第68页
        2.4.4 Diplacone对NF-κB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第68-69页
    2.5 小结第69-71页
结论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9页
致谢第79-80页
附录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北茶藨子叶中主要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富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下一篇:华中枸骨叶化学成分及体外抗炎活性物质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