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1 国外微课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2 国内微课研究现状[3] | 第14-15页 |
1.2.3 我国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 第15页 |
1.2.4 初中物理微课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微课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原则 | 第20-27页 |
2.1 微课的定义与特征[6] | 第20页 |
2.2 微课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联通主义学习观 | 第20-21页 |
2.2.2 建构主义学习观 | 第21页 |
2.2.3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 第21页 |
2.2.4 非正式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2.2.5 分布式认知理论 | 第22页 |
2.3 微课的设计原则[12] | 第22-23页 |
2.3.1 视频精短原则 | 第22页 |
2.3.2 课题细微原则 | 第22-23页 |
2.3.3 资源完整原则 | 第23页 |
2.4 国内微课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23-27页 |
2.4.1 重庆聚奎中学课堂教学实践 | 第23-25页 |
2.4.2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14]课堂教学实践 | 第25页 |
2.4.3 天河区“天云项目”课堂教学实践 | 第25-26页 |
2.4.4 案例分析总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初中物理微课教学模式及其网络支持系统 | 第27-38页 |
3.1 初中物理微课模式分析 | 第27-31页 |
3.1.1 初中物理微课SWOT分析[16] | 第27-28页 |
3.1.2 初中物理微课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28-31页 |
3.2 初中物理微课模式设计[17] | 第31-34页 |
3.2.1 课前:课程开发及知识传递 | 第31-33页 |
3.2.2 课中:课堂实施及知识内化 | 第33-34页 |
3.3 初中物理微课课堂教学评价 | 第34-35页 |
3.4 初中物理微课课堂的网络支持系统构建 | 第35-38页 |
3.4.1 支持微课的网络教学系统平台总体网络构架 | 第35页 |
3.4.2 教学视频资源共享平台 | 第35-36页 |
3.4.3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第36页 |
3.4.4 习题答案的过程性智能呈现,学习监控机制的可视化 | 第36-37页 |
3.4.5 基于平台的班级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初中物理微课课堂教学实践 | 第38-60页 |
4.1 教学实践前期准备 | 第38-42页 |
4.1.1 学生水平和态度前测 | 第38-40页 |
4.1.2 家长情况调查 | 第40页 |
4.1.3 教学目的分析 | 第40-41页 |
4.1.4 学习环境分析 | 第41-42页 |
4.1.5 学习者分析 | 第42页 |
4.2 微课教学设计(实例) | 第42-49页 |
4.2.1 教学内容设计 | 第42-45页 |
4.2.2 开发视频资源、搭建平台 | 第45-47页 |
4.2.3 整合相关资料 | 第47-49页 |
4.3 微课教学实践 | 第49-52页 |
4.4 后测调查及分析 | 第52-56页 |
4.4.1 学生对微课教学模式态度的调查 | 第52-54页 |
4.4.2 学生及家长对微课教学学习效果的调查 | 第54-55页 |
4.4.3 学生及家长对微课存在问题的调查 | 第55页 |
4.4.4 后测总结 | 第55-56页 |
4.5 实践结论与反思 | 第56-60页 |
4.5.1 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势 | 第56页 |
4.5.2 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局限性 | 第56-57页 |
4.5.3 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 第57页 |
4.5.4 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成果总结 | 第57-6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A | 第66-67页 |
附录B | 第67-70页 |
附录C | 第70-71页 |
附录D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