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概述 | 第14-21页 |
一、法律演变进程 | 第14-16页 |
(一)立法背景(1979年刑法之前) | 第14页 |
(二)1979年刑法典 | 第14-15页 |
(三)1997年刑法典 | 第15页 |
(四)法律解释 | 第15-16页 |
(五)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 | 第16页 |
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司法适用情况 | 第16-18页 |
三、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存在的问题 | 第18-21页 |
(一)立法滞后 | 第18-19页 |
(二)执行难度大 | 第19页 |
(三)执行条件差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主体 | 第21-25页 |
一、犯罪主体的特殊问题 | 第21-23页 |
(一)本罪的主体性质 | 第21-22页 |
(二)单位能否作为本罪主体 | 第22页 |
(三)法院能否作为本罪的主体 | 第22-23页 |
二、共犯的认定问题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主观方面 | 第25-28页 |
一、故意犯罪 | 第25-26页 |
二、认定“明知”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客观要件 | 第28-37页 |
一、前提条件:“有能力执行” | 第28-31页 |
(一)时间要素 | 第28-30页 |
(二)程度要素 | 第30-31页 |
二、行为表现:“拒不执行” | 第31-32页 |
三、犯罪对象:“判决、裁定” | 第32-35页 |
(一)支付令、调解书的争议 | 第32-33页 |
(二)笔者对支付令、调解书的认定 | 第33页 |
(三)错误裁判是否是犯罪对象 | 第33-35页 |
四、情节标准:“严重”与“特别严重” | 第35-37页 |
(一)行为 | 第35-36页 |
(二)行为的后果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