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基于SPION的载药体系构建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5-27页
    1.1 纳米材料与纳米医学第15-18页
        1.1.1 纳米材料的特点与分类第15-16页
        1.1.2 纳米技术与纳米医学第16-18页
    1.2 磁性纳米材料的简介第18-22页
        1.2.1 磁性纳米材料的分类第18页
        1.2.2 磁性纳米材料的性质第18-19页
        1.2.3 磁性纳米材料粒子的制备方法第19-22页
    1.3 磁性纳米微粒的表面修饰第22-24页
        1.3.1 磁性纳米粒子修饰的意义第22页
        1.3.2 磁性纳米微表面修饰的方法第22-24页
    1.4 磁性微球纳米粒子在生物学与医学上的应用第24-27页
        1.4.1 细胞的分离与标记第24页
        1.4.2 肿瘤热疗第24-25页
        1.4.3 生物造影剂第25-26页
        1.4.4 药物靶向运输第26-27页
第二章 负载道诺霉素的纳米磁性微球的制备与蛋白作用及其细胞毒性研究第27-43页
    2.1 引言第27-28页
    2.2 试验部分第28-32页
        2.2.1 材料与仪器第28-29页
        2.2.2 SPION-DNM的制备第29-30页
        2.2.3 体外药物释放试验第30页
        2.2.4 普鲁士蓝染色第30页
        2.2.5 磁靶向性第30-31页
        2.2.6 细胞毒性研究第31页
        2.2.7 SPION-DNM与HSA的光谱学的研究第31页
        2.2.8 SPION-DNM与HSA分子模型的研究第31-3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2-41页
        2.3.1 SPION-DNM的表征第32-33页
        2.3.2 体外药物缓释的研究第33-34页
        2.3.3 普鲁士蓝染色第34页
        2.3.4 磁靶向性的研究第34-35页
        2.3.5 细胞毒性的研究第35页
        2.3.6 BSA结构变化的研究第35-38页
        2.3.7 SPION-DNM对HAS的荧光淬灭作用研究第38-40页
        2.3.8 SPION-DNM与HSA分子模型的研究第40-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三章 载道诺霉素Fe_3O_4@T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光动力-化疗联合研究第43-62页
    3.1 引言第43-44页
    3.2 试验部分第44-48页
        3.2.1 材料与仪器第44-45页
        3.2.2 Fe_3O_4@TiO_2-DNM体系的构建第45页
        3.2.3 体外缓释率的研究第45页
        3.2.4 Fe_3O_4@TiO_2纳米微球的生物相容性的研究第45-46页
        3.2.5 普鲁士蓝染色第46页
        3.2.6 细胞迁移试验研究第46页
        3.2.7 细胞的摄取研究第46-47页
        3.2.8 活性氧的检测第47页
        3.2.9 细胞凋亡研究第47页
        3.2.10 细胞毒性和光毒性的研究第47页
        3.2.11 细胞周期分布测定第47-4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8-60页
        3.3.1 Fe_3O_4@TiO_2微球的表征第48-51页
        3.3.2 DNM和Fe_3O_4@TiO_2装载率的测定与体外药物释放的研究第51-52页
        3.3.3 Fe_3O_4@TiO_2生物相容性的研究第52-53页
        3.3.4 细胞普鲁士蓝染色第53页
        3.3.5 细胞摄取研究第53-54页
        3.3.6 细胞划痕试验第54-55页
        3.3.7 活性氧检测研究第55-56页
        3.3.8 细胞凋亡的研究第56-57页
        3.3.9 细胞周期检测研究第57-59页
        3.3.10 细胞毒性的研究第59-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四章 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药体系的构建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第62-82页
    4.1 引言第62-64页
    4.2 实验部分第64-69页
        4.2.1 材料与仪器第64页
        4.2.2 Fe_3O_4@mSiO_2-FA(MMSN-FA)纳米微球的合成第64-65页
        4.2.3 MMSN-FA纳米微球最佳载药率的确定第65-66页
        4.2.4 DNM和MMSN-FA纳米微球的装载第66页
        4.2.5 CaCO_3封堵MMSN-FA-DNM纳米微球第66页
        4.2.6 缓释实验第66页
        4.2.7 细胞生物相容性实验第66-67页
        4.2.8 磁靶向实验第67页
        4.2.9 细胞摄取实验第67-68页
        4.2.10 纳米载药体系的细胞定位第68页
        4.2.11 细胞凋亡检测第68页
        4.2.12 细胞存活率的测定第68-69页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69-80页
        4.3.1 MMSN-FA微球和MMMSN-FA-CaCO_3的微球表征第69-72页
        4.3.2 DNM和MMSN-FA的负载第72页
        4.3.3 体外缓释的研究第72-73页
        4.3.4 MMSN-CaCO_3和MMSN-FA-CaCO_3的生物相容性的研究第73-75页
        4.3.5 普鲁士蓝染色的研究第75页
        4.3.6 磁靶向的研究第75-76页
        4.3.7 细胞摄取的研究第76-77页
        4.3.8 纳米载药体系的细胞定位第77-78页
        4.3.9 细胞凋亡的研究第78-79页
        4.3.10 细胞毒性的研究第79-80页
    4.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5.1 结论第82页
    5.2 展望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97页
致谢第97-9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bro1敲除小鼠抵抗E.coil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小分子HDACi N3F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