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 超级爆震的产生机理 | 第17-23页 |
1.2.1 超级爆震与早燃的关系 | 第17页 |
1.2.2 燃烧室结构热点诱发早燃 | 第17-19页 |
1.2.3 非结构热点诱发早燃 | 第19-23页 |
1.3 超级爆震的抑制方法 | 第23-25页 |
1.3.1 冷却EGR | 第23-24页 |
1.3.2 改变喷油策略 | 第24-25页 |
1.3.3 高滚流比、高EGR率和阿特金森/米勒循环相结合 | 第25页 |
1.4 直喷汽油机扫气的高效组织及其抑制超级爆震的机理 | 第25-36页 |
1.4.1 扫气的基本原理 | 第26页 |
1.4.2 几何结构对GDI汽油机气流运动和燃烧的影响 | 第26-32页 |
1.4.3 DVVT对扫气的影响及扫气抑制超级爆震 | 第32-36页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6-37页 |
第二章 试验台架及仿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37-46页 |
2.1 试验所用汽油机的简介 | 第37页 |
2.2 试验台架的搭建 | 第37-38页 |
2.3 模拟计算的初始和边界条件 | 第38-40页 |
2.4 GDI汽油机一维GT-power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2.5 GDI汽油机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2.6 计算中采用的数值模型 | 第42-43页 |
2.7 试验验证 | 第43-45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直喷汽油机扫气运动的高效组织机制 | 第46-71页 |
3.1 燃烧室形状对扫气的影响 | 第47-55页 |
3.1.1 凹坑位置对缸内热负荷的影响 | 第47-50页 |
3.1.2 凹坑位置对颗粒物运动的影响 | 第50-51页 |
3.1.3 凹坑深度对缸内热负荷的影响 | 第51-54页 |
3.1.4 凹坑深度对颗粒物运动的影响 | 第54-55页 |
3.2 进排气道形状对扫气的影响 | 第55-64页 |
3.2.1 进气道外部轮廓对缸内热负荷的影响 | 第55-58页 |
3.2.2 进气道外部轮廓对颗粒物运动的影响 | 第58页 |
3.2.3 进气道阀座角度对缸内热负荷的影响 | 第58-61页 |
3.2.4 进气道阀座角度对颗粒物运动的影响 | 第61-62页 |
3.2.5 排气道阀座角度对缸内热负荷的影响 | 第62-64页 |
3.2.6 排气道阀座角度对颗粒物运动的影响 | 第64页 |
3.3 喷油器和火花塞对扫气的影响 | 第64-69页 |
3.3.1 喷油器位置对缸内热负荷的影响 | 第64-66页 |
3.3.2 喷油器位置对颗粒物运动的影响 | 第66-67页 |
3.3.3 火花塞结构对缸内热负荷的影响 | 第67-68页 |
3.3.4 火花塞结构对颗粒物运动的影响 | 第68-69页 |
3.4 最优的几何结构 | 第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DVVT策略对GDI汽油机扫气及燃烧的影响 | 第71-94页 |
4.1 DVVT对扫气的影响 | 第71-89页 |
4.1.1 排气VVT对扫气降低热负荷的影响 | 第74-79页 |
4.1.2 排气VVT对扫气清除颗粒物的影响 | 第79-81页 |
4.1.3 进气VVT对扫气降低热负荷的影响 | 第81-87页 |
4.1.4 进气VVT对扫气清除颗粒物的影响 | 第87-88页 |
4.1.5 不同方案的综合比较 | 第88-89页 |
4.2 扫气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 第89-9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94-95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