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反转中的框架效应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网络舆情反转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2 框架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3 研究创新 | 第20-22页 |
第2章 网络舆情反转与框架效应的内涵 | 第22-28页 |
2.1 网络舆情反转的内涵 | 第22-24页 |
2.1.1 网络舆情反转的定义 | 第22-23页 |
2.1.2 网络舆情反转的特征 | 第23-24页 |
2.2 框架效应的内涵 | 第24-28页 |
2.2.1 新闻框架 | 第24-25页 |
2.2.2 受众框架 | 第25-26页 |
2.2.3 框架效应 | 第26-28页 |
第3章 网络舆情反转中框架效应的内容分析 | 第28-43页 |
3.1 网络舆情反转中主流媒体新闻框架分析 | 第28-34页 |
3.1.1 分析过程 | 第28-31页 |
3.1.2 分析结果 | 第31-34页 |
3.2 网络舆情反转中的网民微博评论框架分析 | 第34-39页 |
3.2.1 分析过程 | 第35-36页 |
3.2.2 分析结果 | 第36-39页 |
3.3 网络舆情反转中媒体和网民框架对比分析 | 第39-43页 |
3.3.1 媒体新闻框架和网民评论框架的趋同性 | 第40-41页 |
3.3.2 媒体新闻框架和网民评论框架的协商性 | 第41-42页 |
3.3.3 媒体新闻框架和网民评论框架的竞争性 | 第42-43页 |
第4章 网络舆情反转中框架效应的作用与成因 | 第43-51页 |
4.1 网络舆情反转中框架效应的作用机制 | 第43-46页 |
4.1.1 框架趋同构成网络舆情反转的基础 | 第43-44页 |
4.1.2 框架协商提高网络舆情反转的可能 | 第44-45页 |
4.1.3 框架竞争促进网络舆情的理性回归 | 第45-46页 |
4.2 网络舆情反转中框架效应的形成因素 | 第46-51页 |
4.2.1 媒介生产的社会背景 | 第46-47页 |
4.2.2 新闻记者的情感偏向 | 第47-48页 |
4.2.3 传播文本的呈现策略 | 第48-49页 |
4.2.4 网民个体的认知心理 | 第49-51页 |
第5章 基于框架效应的网络舆情反转应对启示 | 第51-58页 |
5.1 媒体新闻报道层面 | 第51-53页 |
5.1.1 基于趋同效应构建真实客观的议题框架 | 第51页 |
5.1.2 把握协商效应营造良性互动的舆论生态 | 第51-52页 |
5.1.3 利用竞争效应引导网民的偏激情绪回归 | 第52-53页 |
5.2 公众媒介素养层面 | 第53-55页 |
5.2.1 培养“自我把关”意识 | 第53-54页 |
5.2.2 慎重使用“拇指话语权” | 第54页 |
5.2.3 提高专业信息供给水平 | 第54-55页 |
5.3 互联网平台管理层面 | 第55-58页 |
5.3.1 整治自媒体和网络跟帖乱象 | 第55-56页 |
5.3.2 阻截谣言和不实信息传播 | 第56-57页 |
5.3.3 弱化社交平台信息推送偏见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