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第9-1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国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 | 第11-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 | 第15-18页 |
|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机器文明与人-技术-世界关系 | 第20-31页 |
| ·机器文明 | 第20-25页 |
| ·机器及其进化 | 第20-23页 |
| ·机器根隐喻与机器文明的生长 | 第23-25页 |
| ·机器文明的生长与人-技术-世界关系的构建 | 第25-27页 |
| ·机器的进化与人-世界关系的发展 | 第25-26页 |
| ·人-世界关系的技术中介 | 第26-27页 |
| ·技术现象学的人-技术-世界关系 | 第27-31页 |
| ·唐·伊德的人-技术-世界关系 | 第27-29页 |
| ·彼得-保罗·维贝克的贡献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 | 第31-38页 |
| ·人-技术-世界关系中的人机关系 | 第31-33页 |
| ·人-技术关系与人机关系 | 第31-32页 |
| ·人机关系探讨的主要问题 | 第32-33页 |
| ·前工业时代的人机关系 | 第33-34页 |
| ·机器与自然的协调 | 第33-34页 |
| ·和谐的人机关系 | 第34页 |
| ·工业时代的人机关系 | 第34-35页 |
| ·机器与自然的分离 | 第34-35页 |
| ·机器对人的异化 | 第35页 |
| ·后工业时代的人机关系 | 第35-38页 |
| ·世界的机器体系模型 | 第35-36页 |
| ·人机共生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人机关系的文化分析 | 第38-51页 |
| ·机器世界 | 第39-41页 |
| ·机器背景化 | 第39-40页 |
| ·机器世界的合理性分析 | 第40-41页 |
| ·人机关系认识论 | 第41-46页 |
| ·功能等价 | 第41-43页 |
| ·器官投影 | 第43-45页 |
| ·对上述两种理论的评述 | 第45-46页 |
| ·人的文化概念与机器的文化殖民 | 第46-48页 |
| ·人的文化概念 | 第46-47页 |
| ·机器世界的类文化结构 | 第47页 |
| ·机器的文化殖民 | 第47-48页 |
| ·人的文化批判 | 第48-51页 |
| ·人类文化的技术渗透 | 第48-49页 |
| ·人的价值和意义问题探讨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走向未来的人机关系 | 第51-61页 |
| ·人机组合:电子人 | 第51-54页 |
| ·电子人的形成与发展 | 第51-53页 |
| ·人的进化与人机和谐 | 第53-54页 |
| ·亚主体:智能机器人 | 第54-58页 |
| ·机器人的历史考察 | 第54-55页 |
| ·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辨析 | 第55-57页 |
| ·智能机器人的亚主体地位 | 第57-58页 |
| ·未来人机关系的文化构建 | 第58-61页 |
| ·机器人法学 | 第58-59页 |
| ·机器人伦理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