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新元古代陡山沱组(黄墟组)地层时代、沉积环境与物源区分析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19页 |
1.1 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7-18页 |
1.4 主要成果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6页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9-20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20-24页 |
2.2.1 新元古界 | 第20-22页 |
2.2.2 寒武系 | 第22-23页 |
2.2.3 奥陶系 | 第23-24页 |
2.3 区域构造特征及演化 | 第24-25页 |
2.4 岩浆岩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地层特征和实测剖面 | 第26-33页 |
3.1 陡山沱组的分布特征 | 第26页 |
3.2 陡山沱组地层实测剖面 | 第26-33页 |
第四章 沉积环境综合分析 | 第33-40页 |
4.1 岩相 | 第33-38页 |
4.1.1 泥、页岩相 | 第33页 |
4.1.2 粉砂岩相 | 第33-34页 |
4.1.3 砂岩相 | 第34页 |
4.1.4 碳酸盐岩相 | 第34-38页 |
4.2 沉积相和沉积环境 | 第38-40页 |
第五章 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 | 第40-51页 |
5.1 碎屑锆石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 第40页 |
5.2 碎屑锆石样品的特征 | 第40-43页 |
5.3 碎屑锆石年代学方法 | 第43-51页 |
第六章 物源分析 | 第51-69页 |
6.1 样品的制备和处理 | 第51-54页 |
6.2 常量元素分析 | 第54-57页 |
6.3 微量元素分析 | 第57-62页 |
6.4 稀土元素分析 | 第62-64页 |
6.5 物源区的风化和沉积循环 | 第64-66页 |
6.6 物源区的对比与构造演化 | 第66-69页 |
第七章 结果与认识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