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s) | 第10-11页 |
1.前言 | 第11-25页 |
1.0 硒的简介 | 第11-13页 |
1.0.1 硒元素的发现及存在形式 | 第11页 |
1.0.2 硒元素的自然循环 | 第11-12页 |
1.0.3 硒与人体健康 | 第12-13页 |
1.1 微生物参与的硒代谢 | 第13-15页 |
1.1.1 微生物对硒的异化还原 | 第13-14页 |
1.1.2 微生物对硒的同化还原 | 第14-15页 |
1.2 微生物对硒的氧化 | 第15-16页 |
1.3 硒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16-17页 |
1.3.1 硒纳米颗粒的物理化学合成 | 第16-17页 |
1.3.2 硒纳米颗粒的生物合成 | 第17页 |
1.4 硒纳米颗粒的应用 | 第17-19页 |
1.4.1 硒纳米颗粒在医学上的应用 | 第18页 |
1.4.2 硒纳米颗粒在环境上的应用 | 第18-19页 |
1.4.3 硒纳米颗粒在材料上的应用 | 第19页 |
1.5 生物硒纳米颗粒的形成与稳定机制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6 Domibacillus属与多相分类学鉴定 | 第20-22页 |
1.6.1 细菌的多相分类学鉴定 | 第20-21页 |
1.6.2 Domibacillus属的简介 | 第21-22页 |
1.7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7.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2.材料和方法 | 第25-44页 |
2.1 C.testosteroniS44中硒纳米颗粒的形成与稳定机制探究 | 第25-3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7-32页 |
2.2 DomibacillusantriXD80~T的多相分类学鉴定 | 第32-44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2-34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4-44页 |
3.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4-68页 |
3.1 C.testosteroniS44中硒纳米颗粒的形成与稳定机制探究 | 第44-56页 |
3.1.1 C.testosteroniS44胞内还原亚硒酸盐形成硒纳米颗粒 | 第44-45页 |
3.1.2 BioSeNPs与CheBioSeNPs的相关表征结果 | 第45-48页 |
3.1.3 BioSeNPs与CheBioSeNPs的红外光谱(FT-IR)结果 | 第48-50页 |
3.1.4 生物纳米硒表面组分的定量检测 | 第50-51页 |
3.1.5 SDS-PAGE比较分析BioSeNPs与CheBioSeNPs表面结合蛋白 | 第51-52页 |
3.1.6 单一蛋白与纳米硒的非特异性结合 | 第52页 |
3.1.7 BioSeNPs结合蛋白与胞内上清蛋白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结果 | 第52-56页 |
3.2 讨论 | 第56-58页 |
3.3 DomibacillusantriXD80~T的多相分类学鉴定 | 第58-67页 |
3.3.1 基因型特征 | 第58-61页 |
3.3.2 表型特征 | 第61-62页 |
3.3.3 化学分类学特征 | 第62-65页 |
3.3.4 菌株XD80~T与参考菌株分类特征差异结果 | 第65-66页 |
3.3.5 菌种描述 | 第66-67页 |
3.4 讨论 | 第67-68页 |
4.课题创新性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2页 |
附录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