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1 植物多样性 | 第14-16页 |
1.1.1 生物多样性 | 第14-15页 |
1.1.2 植物多样性研究 | 第15-16页 |
1.2 植物群落特征 | 第16-17页 |
1.3 自然保护区 | 第17-22页 |
1.3.1 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 | 第17-18页 |
1.3.2 自然保护区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3 赤水桫椤保护区研究 | 第20-22页 |
第2章 引言 | 第22-23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23-31页 |
3.1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3.2 研究区概况 | 第24-25页 |
3.3 调查方法 | 第25-28页 |
3.3.1 样地设置与调查 | 第25-28页 |
3.3.2 测量指标 | 第28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28-31页 |
3.4.1 区系分析 | 第28页 |
3.4.2 生活型分析 | 第28-29页 |
3.4.3 重要值分析 | 第29页 |
3.4.4 植物多样性分析 | 第29-30页 |
3.4.5 排序和聚类分析 | 第30-31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1-58页 |
4.1 群落植物多样性 | 第31-40页 |
4.1.1 群落物种组成 | 第31-34页 |
4.1.2 植物区系分析 | 第34-36页 |
4.1.3 植物多样性 | 第36-40页 |
4.2 群落结构特征 | 第40-43页 |
4.2.1 生活型分析 | 第40-41页 |
4.2.2 群落垂直结构 | 第41-43页 |
4.2.3 植物径级结构 | 第43页 |
4.3 植被多样性研究 | 第43-58页 |
4.3.1 排序分析 | 第43-45页 |
4.3.2 聚类分析 | 第45-52页 |
4.3.3 聚类群落特征 | 第52-55页 |
4.3.4 植物多样性比较 | 第55页 |
4.3.5 群落结构比较 | 第55-58页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8-61页 |
5.1 植物多样性 | 第58页 |
5.2 群落特征 | 第58-59页 |
5.3 结论与建议 | 第59-60页 |
5.4 不足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和参与的课题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