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洛县赤普铅锌矿床矿石特征及成因意义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矿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5页 |
| 1.5 矿区地理、交通位置概况 | 第15-17页 |
| 1.6 区域工作概况及存在问题 | 第17页 |
| 1.7 论文工作量 | 第17-18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6页 |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8-19页 |
| 2.2 地层 | 第19-22页 |
| 2.3 岩浆岩 | 第22页 |
| 2.4 构造 | 第22-23页 |
| 2.5 地球物理特征 | 第23-24页 |
| 2.6 地球化学特征 | 第24页 |
| 2.7 区域矿产 | 第24-26页 |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6-30页 |
| 3.1 矿区地层 | 第26-28页 |
| 3.2 矿区构造 | 第28-29页 |
| 3.2.1 褶皱 | 第28-29页 |
| 3.2.2 断裂 | 第29页 |
| 3.3 矿区岩浆岩 | 第29-30页 |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0-35页 |
| 4.1 含矿建造 | 第30-32页 |
| 4.2 矿体形态与产状 | 第32-33页 |
| 4.3 矿体与构造关系 | 第33-34页 |
| 4.4 围岩蚀变 | 第34-35页 |
| 第5章 矿石特征 | 第35-54页 |
| 5.1 矿石组分 | 第35-44页 |
| 5.1.1 矿物成分 | 第35-40页 |
| 5.1.2 化学成分 | 第40-44页 |
| 5.2 矿石组构 | 第44-51页 |
| 5.2.1 矿石构造 | 第44-46页 |
| 5.2.2 矿石结构 | 第46-51页 |
| 5.3 矿石类型 | 第51页 |
| 5.4 矿物生成顺序 | 第51-54页 |
| 第6章 矿石成因意义 | 第54-60页 |
| 6.1 矿石组分反应的成因意义 | 第54-57页 |
| 6.2 矿石组构反应的成因意义 | 第57-58页 |
| 6.3 矿床成因类型探讨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