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学论文--外力作用论文--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论文

辽东湾渐新世走滑-伸展复合盆地源-汇系统类型及沉积特征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引言第12-21页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1.1 题目来源第12页
        1.1.2 选题依据第12-13页
    1.2 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页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7-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第19-20页
    1.5 论文创新性研究成果第20-21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1-49页
    2.1 现代水系调研及源–汇系统命名第21-24页
        2.1.1 现代水系调研第21-22页
        2.1.2 源–汇系统命名第22-24页
    2.2 区域地质概况第24-33页
        2.2.1 构造单元划分第24-29页
        2.2.2 盆地构造演化第29-30页
        2.2.3 地层发育特征第30-33页
    2.3 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第33-49页
        2.3.1 层序界面的识别第33-34页
        2.3.2 层序界面特征与划分方案第34-38页
        2.3.3 层序地层连井剖面第38-43页
        2.3.4 层序地层平面特征第43-49页
第3章 沉积体系类型及分布第49-62页
    3.1 沉积体系类型第49-57页
        3.1.1 辫状河三角洲体系第50-51页
        3.1.2 曲流河三角洲体系第51-52页
        3.1.3 扇三角洲体系第52-53页
        3.1.4 湖底扇体系第53-56页
        3.1.5 湖泊体系第56-57页
    3.2 层序格架内沉积相分析第57-62页
        3.2.1 北部深坳带连井沉积相特征第58-59页
        3.2.2 中部转换带连井沉积相特征第59-60页
        3.2.3 南部断坳带连井沉积相特征第60-62页
第4章 物源区地层及母岩特征第62-71页
    4.1 盆外物源区地层岩性特征第64-65页
    4.2 盆外物源区母岩特征第65-68页
    4.3 盆内物源区物源特征第68-71页
第5章 搬运区类型及特征第71-79页
    5.1 物源通道识别第71-72页
    5.2 盆外物源区物源通道类型第72-73页
    5.3 盆外物源区物源通道时空演化第73-77页
        5.3.1 SQs2-s1时期盆外物源通道第73-74页
        5.3.2 SQd3时期盆外物源通道第74-75页
        5.3.3 SQd2时期盆外物源通道第75-76页
        5.3.4 SQd1时期盆外物源通道第76页
        5.3.5 物源通道演化规律第76-77页
    5.4 盆内物源区物源通道特征第77-79页
第6章 汇聚区类型及特征第79-86页
    6.1 坡折带类型及特征第79-81页
    6.2 坡折带组合样式及时空分布第81-86页
        6.2.1 SQs2-s1时期坡折带组合平面分布第81-83页
        6.2.2 SQd时期坡折带组合平面分布第83-86页
第7章 源–汇系统控制因素第86-105页
    7.1 母岩特征对沉积砂体的控制作用第86-88页
        7.1.1 各类母岩供源能力分析第86-87页
        7.1.2 研究区各源区供源能力分析第87-88页
    7.2 古沟谷对沉积砂体的控制作用第88-89页
    7.3 坡折带对沉积砂体的控制作用第89-99页
    7.4 断层活动强度对沉积砂体的控制作用第99-100页
    7.5 古地貌约束下的砂体展布特征第100-105页
        7.5.1 SQs1-s2时期砂体展布特征第101-102页
        7.5.2 SQd3时期砂体展布特征第102页
        7.5.3 SQd2时期砂体展布特征第102-103页
        7.5.4 SQd1时期砂体展布特征第103-105页
第8章 源–汇系统类型及沉积过程第105-122页
    8.1 源–汇系统类型及分布第105-107页
    8.2 有利源–汇区分析第107-116页
        8.2.1 SQs2-s1时期有利源–汇区分析第108-109页
        8.2.2 SQd3时期有利源–汇区分析第109-111页
        8.2.3 SQd2时期有利源–汇区分析第111-113页
        8.2.4 SQd1时期有利源–汇区分析第113-115页
        8.2.5 渐新世时期有利源–汇区第115-116页
    8.3 辽东湾渐新世源–汇过程第116-122页
结论第122-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改进线性双源遥感蒸散模型的四川省干旱监测研究
下一篇:基于动态数据驱动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