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各种桥梁论文--桥梁:按结构分论文--拱式桥论文

飞燕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施工控制计算与控制措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飞燕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发展概述第11-14页
        1.2.1 跨径的发展第12-13页
        1.2.2 施工方法的发展第13-14页
    1.3 桥梁施工监控研究概述第14-17页
        1.3.1 国外研究发展状况第14页
        1.3.2 国内研究发展状况第14-15页
        1.3.3 施工控制理论综述第15-16页
        1.3.4 施工控制计算方法综述第16-17页
    1.4 本文主要工作第17-21页
        1.4.1 本文工程背景第17-19页
        1.4.2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飞燕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控制计算研究第21-27页
    2.1 概述第21-22页
    2.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2-26页
        2.2.1 拱肋钢结构制造线形的研究第22-24页
        2.2.2 拱肋吊装过程索力控制计算的研究第24-25页
        2.2.3 飞燕式结构施工方案优化的研究第25-26页
    2.3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拱肋无应力线形的确定第27-44页
    3.1 拱肋无应力线形的确定原则第27-28页
    3.2 拱肋无应力线形的影响因素第28-32页
        3.2.1 挠度成因分析第28-30页
        3.2.2 预拱度分配方法第30-32页
    3.3 成桥状态线形分析第32-35页
        3.3.1 有限元模拟的处理第32-33页
        3.3.2 施工步骤划分第33页
        3.3.3 施工阶段累计挠度第33-34页
        3.3.4 预拱度设置影响因素分布规律第34-35页
    3.4 不同线形对成桥内力状态的影响第35-42页
        3.4.1 累计竖向位移反号的无应力线形第35-37页
        3.4.2 考虑面内转角偏差的无应力线形第37-39页
        3.4.3 二次抛物线分配预拱度的无应力线形第39-40页
        3.4.4 不设置预拱度的无应力线形第40-41页
        3.4.5 基于弯曲应变能的拱轴无应力线形评价第41-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拱肋吊装过程索力控制计算第44-69页
    4.1 缆索吊装—斜拉扣挂系统介绍第44-46页
        4.1.1 缆索吊装—斜拉扣挂系统的原理和特点第44页
        4.1.2 本工程背景的缆索吊装—斜拉扣挂系统第44-46页
    4.2 基于控制目标的索力计算方法归纳第46-47页
    4.3 有限元计算方法第47-49页
    4.4 拱式结构施工过程与最终状态第49-56页
        4.4.1 悬臂施工过程第50-52页
        4.4.2 斜拉扣挂施工过程第52-55页
        4.4.3 索力的优化第55-56页
    4.5 基于无应力状态法的索力优化计算第56-64页
        4.5.1 概述第56-59页
        4.5.2 扣索一次张拉方案第59-62页
        4.5.3 体系转换阶段调索方案第62-64页
    4.6 拱肋吊装过程计算误差分析第64-68页
        4.6.1 改变索力历程第64-66页
        4.6.2 改变临时铰转角第66-67页
        4.6.3 改变合龙段长度第67-68页
    4.7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飞燕式拱桥施工过程优化第69-88页
    5.1 飞燕式拱桥结构特点第69-74页
        5.1.1 主跨施工过程受载分析第69-72页
        5.1.2 边跨施工过程受载分析第72-73页
        5.1.3 系杆张拉力施工控制第73-74页
    5.2 初步施工方案第74-78页
        5.2.1 边拱施工方案第74-76页
        5.2.2 初步方案分析结果第76-78页
    5.3 优化施工方案第78-85页
        5.3.1 假设条件第78-79页
        5.3.2 预应力影响矩阵优化法第79-85页
    5.4 优化前后施工过程对比分析第85-86页
    5.5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6.1 本文主要结论第88页
    6.2 展望第88-90页
致谢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4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94页
    一、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4页
    二、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箱单室曲线钢箱梁桥的受力机理分析
下一篇:穿越岩溶区隧道地震响应特性及减震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