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本文所用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上转换纳米材料的总述 | 第12页 |
1.2 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第12-13页 |
1.3 上转换纳米颗粒荧光效率的优化 | 第13-14页 |
1.4 上转换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 | 第14-15页 |
1.5 上转换纳米颗粒的生物成像应用 | 第15-21页 |
1.5.1 UCNPs的上转换(UC)现象 | 第16页 |
1.5.2 UCNPs的单细胞成像 | 第16-17页 |
1.5.3 UCNPs的体外成像 | 第17-18页 |
1.5.4 UCNPs的细胞成像 | 第18-19页 |
1.5.5 UCNPs的深层的组织成像 | 第19页 |
1.5.6 UCNPs的多模式小动物成像 | 第19-21页 |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比率型上转换荧光纳米探针的构建及细胞内pH的成像检测研究 | 第23-38页 |
2.1 前言 | 第2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3-28页 |
2.2.1 试剂和仪器 | 第23-25页 |
2.2.2 双光子染料反式-4-[对-(N,N-二乙基胺基)苯基]乙烯基-N-甲基吡啶碘(DEASPI)的制备 | 第25页 |
2.2.3 油酸包裹的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5页 |
2.2.4 氨基修饰的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MSN-NH_2)的制备 | 第25-26页 |
2.2.5 对甲苯磺酸单取代β环糊精(βCD-Ts_2O)的合成 | 第26页 |
2.2.6 UCNP@MSN@βCD和UCNP@DEASPIMSN@βCD的制备 | 第26页 |
2.2.7 UCNP@MSN@βCD和UCNP@DEASPIMSN@βCD的荧光量子产率和双光子吸收截面的计算 | 第26-27页 |
2.2.8 不同pH下单光子荧光(OPE)和双光子荧光(TPE)的检测 | 第27页 |
2.2.9 细胞毒性分析 | 第27-28页 |
2.2.10 不同pH下的细胞成像 | 第28页 |
2.2.11 不同刺激物下的细胞成像 | 第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7页 |
2.3.1 UCNP@DEASPIMSN@βCD纳米探针对pH响应的设计原理 | 第28-29页 |
2.3.2 UCNP@DEASPIMSN@βCD的制备与表征 | 第29-31页 |
2.3.3 纳米探针的细胞毒性分析 | 第31-32页 |
2.3.4 UCNP@DEASPIMSN@βCD纳米探针的体外pH响应实验 | 第32-33页 |
2.3.5 选择性的考察 | 第33-34页 |
2.3.6 溶酶体靶向性定位 | 第34页 |
2.3.7 不同pH下的细胞成像 | 第34-37页 |
2.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缺氧响应的上转换荧光纳米探针的构建及成像研究 | 第38-47页 |
3.1 前言 | 第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42页 |
3.2.1 试剂和仪器 | 第38-40页 |
3.2.2 13 nm金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40页 |
3.2.3 有机分子二氮烯-1,2-二基双(4,1-亚苯基)二丙烯酸酯的制备 | 第40页 |
3.2.4 油酸包裹的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40-41页 |
3.2.5 多肽修饰的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41页 |
3.2.6 有缺氧识别位点的新型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41页 |
3.2.7 新型上转换纳米颗粒Pep/UCNP-AuNPs的体外缺氧实验 | 第41页 |
3.2.8 细胞毒性分析 | 第41-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46页 |
3.3.1 纳米探针对缺氧环境响应的设计原理 | 第42页 |
3.3.2 有机小分子二氮烯-1,2-二基双(4,1-亚苯基)二丙烯酸酯的合成及表征 | 第42-43页 |
3.3.3 新型上转换纳米颗粒Pep/UCNP-AuNPs的合成和表征 | 第43-44页 |
3.3.4 新型的上转换纳米探针Pep/UCNP-AuNPs缺氧响应的可行性考察 | 第44-45页 |
3.3.5 上转换纳米探针稳定性的考察 | 第45-46页 |
3.3.6 上转换纳米探针Pep/UCNP-AuNPs的细胞毒性分析 | 第46页 |
3.4 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7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