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 第5-6页 |
摘要 | 第7-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国外TOD模式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2.2 国内TOD模式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1.2.3 国内外多目标规划模型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1 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 | 第21页 |
1.4.2 实地调研法 | 第21页 |
1.4.3 数学方法 | 第21页 |
1.4.4 模拟研究法 | 第21-22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22-23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2章 研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40页 |
2.1 TOD理论 | 第24-34页 |
2.1.1 TOD理论的概念及其发展 | 第24-27页 |
2.1.2 TOD模式及特征 | 第27-30页 |
2.1.3 TOD模式的适用范围及作用影响 | 第30-32页 |
2.1.4 国内外TOD实例应用 | 第32-34页 |
2.2 多目标规划模型 | 第34-39页 |
2.2.1 多目标规划模型理论基础 | 第34-35页 |
2.2.2 多目标规划数学模型建立 | 第35-3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基于TOD的上海1号线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基础调研 | 第40-68页 |
3.1 上海轨道交通的发展概况 | 第40-42页 |
3.1.1 发展历程简介 | 第40-41页 |
3.1.2 基于上海轨道交通规划特征的发展趋势 | 第41-42页 |
3.2 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基本现状 | 第42-47页 |
3.3 基于TOD的各站点规划尺度的确定 | 第47-48页 |
3.3.1 理论依据 | 第47页 |
3.3.2 基于TOD理论的规划尺度分析 | 第47-48页 |
3.3.3 基于分析结果的规划尺度确定 | 第48页 |
3.4 基于TOD的上海轨道交通站点分类 | 第48-55页 |
3.4.1 分类原则 | 第49-50页 |
3.4.2 分类过程 | 第50-54页 |
3.4.3 分类结果 | 第54-55页 |
3.5 各类型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现状统计分析 | 第55-66页 |
3.5.1 中心型站点现状及特征 | 第55-57页 |
3.5.2 枢纽型站点现状及特征 | 第57-59页 |
3.5.3 商办型站点现状及特征 | 第59-61页 |
3.5.4 商住型站点现状及特征 | 第61-63页 |
3.5.5 居住型站点现状及特征 | 第63-6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4章 基于TOD的轨道交通站点多目标规划模型优化 | 第68-83页 |
4.1 工程数学模型应有的特征 | 第68-69页 |
4.1.1 实用性 | 第68页 |
4.1.2 可靠性 | 第68页 |
4.1.3 灵活性 | 第68-69页 |
4.2 多目标规划模型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69-71页 |
4.2.1 研究范围、面向对象及用地分类不实用 | 第69页 |
4.2.2 缺乏大量可靠数据支持 | 第69-70页 |
4.2.3 欠缺反应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灵活性 | 第70-71页 |
4.3 模型优化的必要性 | 第71页 |
4.4 多目标规划模型优化 | 第71-76页 |
4.4.1 基本假设优化 | 第71-72页 |
4.4.2 数学模型优化 | 第72-73页 |
4.4.3 限定条件及求解过程优化 | 第73-76页 |
4.5 优化模型的提出 | 第76-82页 |
4.5.1 基本假设 | 第77页 |
4.5.2 决策变量 | 第77页 |
4.5.3 目标函数 | 第77-78页 |
4.5.4 约束条件 | 第78-81页 |
4.5.5 求解过程 | 第81-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上海1号线站点周边土地开发模式优化 | 第83-110页 |
5.1 中心型站点周边土地开发模式优化——以人民广场站为例 | 第84-89页 |
5.1.1 人民广场站周边情况 | 第84-86页 |
5.1.2 优化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86-88页 |
5.1.3 土地利用优化结果分析 | 第88-89页 |
5.2 枢纽型站点周边土地开发模式优化——以上海火车站为例 | 第89-94页 |
5.2.1 上海火车站站周边情况 | 第89-91页 |
5.2.2 优化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91-93页 |
5.2.3 土地利用优化结果分析 | 第93-94页 |
5.3 商办型站点周边土地开发模式优化——以黄陂南路站为例 | 第94-99页 |
5.3.1 黄陂南路站周边情况 | 第94-95页 |
5.3.2 优化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95-98页 |
5.3.3 土地利用优化结果分析 | 第98-99页 |
5.4 商住型站点周边土地开发模式优化——以莘庄站为例 | 第99-103页 |
5.4.1 莘庄站周边情况 | 第99-101页 |
5.4.2 优化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101-103页 |
5.4.3 土地利用优化结果分析 | 第103页 |
5.5 居住型站点周边土地开发模式优化——以锦江乐园站为例 | 第103-109页 |
5.5.1 锦江乐园站周边情况 | 第103-106页 |
5.5.2 优化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106-108页 |
5.5.3 土地利用优化结果分析 | 第108-10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设计项目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