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互通立交优化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城市立交分类及型式选择 | 第19-33页 |
2.1 立交的发展历程 | 第19-22页 |
2.1.1 国内外立交设置情况 | 第19-21页 |
2.1.2 立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题 | 第21-22页 |
2.2 立体交叉的分类及特点 | 第22-24页 |
2.2.1 立体交叉的功能分析 | 第22页 |
2.2.2 立体交叉的结构组成 | 第22-23页 |
2.2.3 立体交叉的类型划分 | 第23-24页 |
2.3 立体交叉型式选择 | 第24-32页 |
2.3.1 立体交叉的型式及适用条件 | 第24-29页 |
2.3.2 立交型式选择影响因素及内容 | 第29-31页 |
2.3.3 立交间距的确定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立交交通量预测及方案设计 | 第33-45页 |
3.1 立交交通量预测 | 第33-36页 |
3.1.1 现状交通量调查方法 | 第33-34页 |
3.1.2 交通量预测的原则 | 第34页 |
3.1.3 交通量预测方法 | 第34-36页 |
3.2 立交线形设计 | 第36-39页 |
3.2.1 平面线形设计 | 第36-37页 |
3.2.2 纵断面线形设计 | 第37-38页 |
3.2.3 平纵组合设计 | 第38-39页 |
3.3 立交匝道设计 | 第39-44页 |
3.3.1 立交匝道交通特性及通行能力 | 第39-43页 |
3.3.2 匝道设计常见问题分析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立交设计方案评价方法研究 | 第45-56页 |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5-47页 |
4.1.1 评价方法的类别及适用性分析 | 第45-46页 |
4.1.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6-47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7-52页 |
4.2.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47-48页 |
4.2.2 评价指标的量化 | 第48-52页 |
4.3 立交方案综合评价方法 | 第52-54页 |
4.3.1 评价方法分析 | 第52页 |
4.3.2 评价过程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天津国家会展立交优化设计案例分析 | 第56-65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56-58页 |
5.1.1 工程背景 | 第56-57页 |
5.1.2 现状评价 | 第57-58页 |
5.2 交通量预测及立交设计方案 | 第58-62页 |
5.2.1 交通量预测 | 第58-59页 |
5.2.2 立交设计方案 | 第59-62页 |
5.3 立交设计方案评价 | 第62-64页 |
5.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62-63页 |
5.3.2 评价结果 | 第63-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