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毛竹林土壤重金属形态转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1页
    1.1 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概述第10-12页
    1.2 植物对重金属胁迫抗性研究第12-13页
        1.2.1 重金属对种子萌发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2页
        1.2.2 重金属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第12-13页
        1.2.3 植物耐重金属胁迫研究第13页
    1.3 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转运累积过程第13-14页
        1.3.1 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转运过程第13-14页
        1.3.2 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累积及分布第14页
    1.4 植物修复污染土壤根际重金属形态研究第14-16页
        1.4.1 pH值对根际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影响第14-15页
        1.4.2 氧化还原点位(Eh)对根际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影响第15页
        1.4.3 有机质对根际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影响第15页
        1.4.4 根分泌物对根际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影响第15-16页
        1.4.5 根际微生物对根际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影响第16页
    1.5 植物修复污染土壤强化措施第16-18页
        1.5.1 螯合剂强化技术第16-17页
        1.5.2 微生物强化技术第17页
        1.5.3 农艺强化措施技术第17-18页
    1.6 毛竹对重金属重金属的修复能力研究第18-19页
    1.7 结论第19-21页
2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内容第21-24页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1-22页
    2.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2.3 技术路线第23-24页
3 重金属污染毛竹林土壤有效态测度及化学形态研究第24-31页
    3.1 引言第24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24-26页
        3.2.1 供试材料第24-25页
        3.2.2 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第25-26页
        3.2.3 土壤重金属有效态提取方法的建立第26页
        3.2.4 数据处理第26页
    3.3 结果第26-29页
        3.3.1 不同提取剂对毛竹林土壤重金属有效态的比较第26-28页
        3.3.2 土壤中重金属各形态分布第28页
        3.3.3 各提取剂提取量与土壤中重金属全量及毛竹笋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第28-29页
    3.4 讨论第29-30页
    3.5 结论第30-31页
4 重金属污染土壤可移动胶体颗粒迁移规律第31-37页
    4.1 引言第31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31-33页
        4.2.1 供试材料第31-32页
        4.2.2 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第32页
        4.2.3 模拟酸雨淋洗试验第32页
        4.2.4 淋溶液重金属浓度分析第32-33页
        4.2.5 数据处理第33页
    4.3 结果第33-35页
        4.3.1 重金属在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的分布第33页
        4.3.2 淋溶液重金属Pb、Zn含量的迁移过程第33-34页
        4.3.3 淋溶液中Fe和Al含量的变化第34-35页
        4.3.4 土壤中颗粒态重金属迁移量第35页
    4.4 讨论第35-36页
    4.5 结论第36-37页
5 毛竹对根际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转化影响机制第37-44页
    5.1 引言第37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37-39页
        5.2.1 供试材料第37-38页
        5.2.2 根箱培养试验第38页
        5.2.3 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及全量分析第38页
        5.2.4 土壤重金属分级提取形态分析第38-39页
        5.2.5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碳及土壤酶活性分析第39页
        5.2.6 数据处理第39页
    5.3 结果第39-42页
        5.3.1 土壤根际与非根际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变化第39-40页
        5.3.2 土壤根际与非根际重金属提取形态的变化第40-42页
        5.3.3 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及土壤酶的含量变化第42页
    5.4 讨论第42-43页
    5.5 结论第43-44页
6 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第44-46页
    6.1 结论第44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44-45页
    6.3 研究展望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8页
个人简介第58-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杞麓湖水质参数及水体稳定同位素特征研究
下一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