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沟通理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实效性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2页
 (一) 立论的缘起及意义第9页
 (二) 文献综述第9-10页
 (三) 论文的内容和结构第10-11页
 (四) 研究的方法及创新之处第11-12页
一、不同学科的沟通理论第12-16页
 (一) 施拉姆沟通理论第12-13页
 (二) 戈登和吉诺特的和谐沟通理论第13页
 (三) 哈贝马斯的教育交往理论第13-14页
 (四) 周哈利窗理论第14-16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特质第16-23页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6-18页
  1、沟通的含义第16页
  2、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含义第16-18页
 (二)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类型和特征第18-23页
  1、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类型第18-20页
  2、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特征第20-23页
三、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功能和影响实效性的因素第23-30页
 (一)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功能第23-26页
  1、引导感染功能第23-24页
  2、疏导调试功能第24-25页
  3、纠偏整合功能第25-26页
 (二) 沟通理论视阈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实效性的因素第26-30页
  1、主观性因素第26-28页
  2、客观性因素第28-30页
四、沟通理论视阈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实效性的原则和方法第30-41页
 (一)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实效性的原则第30-33页
  1、坚持尊重和平等相结合的原则第30-31页
  2、坚持真诚和理解相结合的原则第31-32页
  3、坚持倾听和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第32-33页
 (二)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实效性的方式第33-41页
  1、注重自我沟通第33-35页
  2、注重循环互动的双向沟通第35-37页
  3、注重非正式沟通第37-38页
  4、注意沟通的非语言表达方式第38-41页
结语第41-42页
注释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46-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当代中国社会团体参与问责
下一篇:思想政治新课程与思想政治教师的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