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0-13页 |
绪论 | 第13-15页 |
续.1 无菌性松动和假体周围骨溶解 | 第15-18页 |
续.2 破骨细胞 | 第18-24页 |
续.2.1 调控破骨细胞分化过程的细胞因子 | 第19-20页 |
续.2.2 调控破骨细胞分化过程的信号通路 | 第20-24页 |
续.2.3 炎症反应 | 第24页 |
续.3 秦皮素(FRAXETIN) | 第24-26页 |
续.4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0页 |
第一章 秦皮素对磨损颗粒诱导骨溶解的体内效应研究 | 第30-51页 |
1.1 前言 | 第30-32页 |
1.2 材料与试剂 | 第32-34页 |
1.2.1 实验相关试剂和仪器 | 第32页 |
1.2.2 实验动物 | 第32-33页 |
1.2.3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33-34页 |
1.3 方法 | 第34-39页 |
1.3.1 磨损颗粒(钛颗粒)属性 | 第34页 |
1.3.2 磨损颗粒的处理 | 第34页 |
1.3.3 制作骨溶解动物模型 | 第34-35页 |
1.3.4 小鼠颅骨标本的获取与处理 | 第35-36页 |
1.3.5 Micro-CT扫描 | 第36页 |
1.3.6 石蜡包埋及切片 | 第36-37页 |
1.3.7 小鼠颅骨标本切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染色 | 第37-38页 |
1.3.8 小鼠颅骨标本切片TRAP染色 | 第38页 |
1.3.9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1.4 结果 | 第39-42页 |
1.4.1 局部应用秦皮素能够抑制骨溶解 | 第39-40页 |
1.4.2 秦皮素减轻钛颗粒所致的骨的侵蚀 | 第40-42页 |
1.5 讨论 | 第42-45页 |
1.6 本部分小结 | 第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第二章 秦皮素对破骨细胞效应作用的体外研究 | 第51-74页 |
2.1 引言 | 第51-52页 |
2.2 材料与试剂 | 第52-54页 |
2.2.1 实验相关试剂和仪器 | 第52-53页 |
2.2.2 实验动物 | 第53页 |
2.2.3 细胞培养相关试剂 | 第53-54页 |
2.3 方法 | 第54-60页 |
2.3.1 破骨细胞前体细胞的获得 | 第54页 |
2.3.2 CCK-8检测 | 第54-56页 |
2.3.3 破骨细胞分化测定 | 第56-58页 |
2.3.4 骨吸收陷窝分析 | 第58-59页 |
2.3.5 数据统计学分析 | 第59-60页 |
2.4 结果 | 第60-65页 |
2.4.1 秦皮素对BMMs不具有细胞毒性 | 第60-61页 |
2.4.2 秦皮素抑制了破骨细胞的形成与分化 | 第61-63页 |
2.4.3 秦皮素抑制了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 | 第63-65页 |
2.5 讨论 | 第65-67页 |
2.6 本部分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第三章 秦皮素对破骨细胞效应作用的机制研究 | 第74-99页 |
3.1 引言 | 第74页 |
3.2 材料与试剂 | 第74-78页 |
3.2.1 实验相关试剂和仪器 | 第74-75页 |
3.2.2 动物、细胞实验 | 第75页 |
3.2.3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75-78页 |
3.3 方法 | 第78-87页 |
3.3.1 破骨细胞前体细胞的获得 | 第78页 |
3.3.2 Rea Itime-qPCR测定 | 第78-81页 |
3.3.3 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 | 第81-84页 |
3.3.4 茴香霉素对秦皮素抑制破骨细胞形成的挽救实验 | 第84-86页 |
3.3.5 数据统计学分析 | 第86-87页 |
3.4 结果 | 第87-94页 |
3.4.1 RT-qPCR法检测秦皮素抑制破骨细胞特异基因的表达 | 第87-88页 |
3.4.2 western-blot法检测秦皮素对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88-90页 |
3.4.3 茴香霉素挽救了秦皮素对破骨细胞形成的抑制作用 | 第90-92页 |
3.4.4 秦皮素不影响RANKL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 | 第92-93页 |
3.4.5 秦皮素抑制了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早期分化 | 第93-94页 |
3.5 讨论 | 第94-96页 |
3.6 本部分小结 | 第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9-106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99-101页 |
4.2 创新点 | 第101页 |
4.3 不足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