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4页 |
1.1 引言 | 第18页 |
1.2 电池研究概况 | 第18-21页 |
1.2.1 电池的发展简介 | 第18-20页 |
1.2.2 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20-21页 |
1.3 正极材料 | 第21-23页 |
1.3.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21-22页 |
1.3.2 钠/钾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22-23页 |
1.4 负极材料 | 第23-29页 |
1.4.1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23-27页 |
1.4.2 钠/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27-29页 |
1.5 合成纳米材料的相分离 | 第29-31页 |
1.6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1.6.1 选题依据 | 第31-32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2章 单轴电纺制备MoO_2@C核壳纳米纤维及其储锂性能研究 | 第34-49页 |
2.1 前言 | 第34-3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35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35-36页 |
2.2.3 MoO_2@C纳米纤维的制备 | 第36页 |
2.2.4 电极的制备 | 第36-3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8页 |
2.3.1 MoO_2@C纳米纤维的表征 | 第37-39页 |
2.3.2 MoO_2@C纳米纤维核壳结构的探索 | 第39-44页 |
2.3.3 MoO_2@C纳米纤维的锂离子电池性能 | 第44-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原位相转变制备的多孔h-MoO_3@C纳米纤维及其锂/钠离子电池的运用 | 第49-63页 |
3.1 前言 | 第49-5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3.2.1 实验药品 | 第50页 |
3.2.2 实验设备 | 第50页 |
3.2.3 MoO_2@C核壳纳米纤维的制备 | 第50页 |
3.2.4 多孔h-MoO_3@C纳米纤维的制备 | 第50-51页 |
3.2.5 电极的制备 | 第5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2页 |
3.3.1 多孔h-MoO_3@C纳米纤维的表征 | 第51-57页 |
3.3.2 多孔h-MoO_3@C纳米纤维的锂离子电池性能 | 第57-60页 |
3.3.3 多孔h-MoO_3@C纳米纤维的钠离子电池性能 | 第60-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相分离的策略合成多孔碳纳米管及储钠研究 | 第63-74页 |
4.1 前言 | 第63-6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4-65页 |
4.2.1 实验药品 | 第64页 |
4.2.2 实验设备 | 第64页 |
4.2.3 MoO_2@C纳米纤维的制备 | 第64页 |
4.2.4 多孔碳纳米管的制备 | 第64页 |
4.2.5 电极的制备 | 第64-6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3页 |
4.3.1 多孔碳纳米管的表征 | 第65-69页 |
4.3.2 多孔碳纳米管的钠离子电池性能 | 第69-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具有含氧官能团的多孔的红细胞状碳球的制备及其钾离子电池的性能研究 | 第74-87页 |
5.1 前言 | 第74-7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5-76页 |
5.2.1 实验药品 | 第75页 |
5.2.2 实验设备 | 第75页 |
5.2.3 红细胞状Mo_2C@C的制备 | 第75页 |
5.2.4 多孔红细胞状碳球的制备 | 第75页 |
5.2.5 电极的制备 | 第75-7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6页 |
5.3.1 多孔红细胞状碳球的表征 | 第76-80页 |
5.3.2 多孔红细胞状碳球的钾离子电池性能 | 第80-85页 |
5.3.3 多孔红细胞状碳球储钾机理 | 第85-8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论文目录 | 第110-112页 |
附录B 学术影响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