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空气调节论文--空气调节系统论文

内嵌管式辐射板强化换热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1.1 课题背景第11-13页
        1.1.2 研究目的与应用价值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9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9-21页
    1.4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二章 辐射空调系统简介第22-31页
    2.1 辐射末端形式简介第22-25页
        2.1.1 金属辐射板第23-24页
        2.1.2 毛细管辐射板第24页
        2.1.3 混凝土辐射板第24-25页
    2.2 内嵌管式辐射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第25-26页
    2.3 内嵌管式辐射空调系统的特点第26-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三章 内嵌管式辐射空调系统的传热理论分析第31-43页
    3.1 内嵌管式辐射供冷系统的传热机理第31-32页
    3.2 内嵌管式辐射供冷系统的传热过程第32-38页
        3.2.1 内嵌管中的冷媒与盘管内壁之间的受迫对流引起的换热第33-34页
        3.2.2 管壁与地面层之间的传热第34-35页
        3.2.3 辐射冷板与房间内空气之间的辐射换热第35-36页
        3.2.4 辐射板表面与房间内空气的对流换热第36-38页
    3.3 辐射板供冷量的计算第38-40页
        3.3.1 ASHRE计算方法第38-39页
        3.3.2 德国DIN4715标准第39-40页
        3.3.3 GLUECK公式第40页
    3.4 辐射冷板加送风系统的复合式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第40-42页
        3.4.1 内嵌管式辐射空调系统的热舒适性评价标准第41-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辐射空调系统供冷能力的优化措施第43-73页
    4.1 CFD简介第43-45页
        4.1.1 CFD技术的发展第43页
        4.1.2 FLUENT概述第43-45页
    4.2 模型建立第45-49页
        4.2.1 数学模型第45-46页
        4.2.2 物理模型第46-49页
    4.3 网格的划分第49-51页
    4.4 FLUENT数值求解第51-53页
        4.4.1 湍流模型选取第51-52页
        4.4.2 辐射模型选取第52-53页
    4.5 边界条件的设置第53-55页
        4.5.1 边界条件第53-54页
        4.5.2 计算条件控制参数第54-55页
    4.6 不同辐射板铺设位置时其供冷能力的分析第55-64页
        4.6.1 地板供冷模拟结果第56-58页
        4.6.2 顶板供冷模拟结果第58-60页
        4.6.3 侧墙供冷模拟结果第60-61页
        4.6.4 不同辐射板铺设位置房间内各表面温度第61-62页
        4.6.5 不同辐射板铺设位置的热流密度第62-63页
        4.6.6 工作区垂直温差比较第63-64页
    4.7 内嵌管式辐射空调系统的数值模拟分析第64-71页
        4.7.1 送风速度对辐射板供冷能力的分析第64-66页
        4.7.2 送风温度对辐射板供冷能力的分析第66-68页
        4.7.3 送风形式及辐射板铺设位置对辐射板供冷能力的分析第68-71页
    4.8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房间内热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第73-91页
    5.1 房间内温度场影响因素分析第73-80页
        5.1.1 辐射板铺设位置的不同对工作区域内不同高度处温度场的影响第73-74页
        5.1.2 辐射板铺设位置的不同对人员处温度场的影响第74-76页
        5.1.3 不同送风速度对工作区域内不同高度处温度场的影响第76-78页
        5.1.4 送风形式的不同对工作区域内不同高度处温度场的影响第78-80页
    5.2 房间竖直温度场速度场影响因素分析第80-90页
        5.2.1 辐射板铺设位置的不同对房间垂直高度温度场的影响第80-81页
        5.2.2 辐射板铺设位置的不同对房间垂直高度速度场的影响第81-83页
        5.2.3 送风形式的不同对房间垂直高度温度场的影响第83-84页
        5.2.4 送风形式的不同对房间垂直高度速度场的影响第84-86页
        5.2.5 送风速度的不同对房间垂直高度处速度场的影响第86-87页
        5.2.6 送风速度的不同对房间垂直高度处温度场的影响第87-88页
        5.2.7 送风温度的不同对房间垂直高度处温度场的影响第88-90页
    5.3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1-93页
    6.1 主要结论第91页
    6.2 研究展望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7-98页
致谢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安地区当代高层住宅套型设计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下一篇:辐射供冷房间冷负荷简化计算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