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试验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桩端后压浆提高灌注桩承载力机理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3 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20-21页 |
1.3 本文拟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桩端后压浆浆液作用机理 | 第23-52页 |
2.1 影响桩端压浆效果的因素 | 第23-24页 |
2.1.1 土体性质的影响 | 第23页 |
2.1.2 浆液的影响 | 第23页 |
2.1.3 浆液压力与压浆量的影响 | 第23-24页 |
2.1.4 桩身尺寸的影响 | 第24页 |
2.2 考虑压浆孔个数影响的浆液柱形渗流扩散机理 | 第24-32页 |
2.2.1 考虑压浆孔个数影响的浆液柱形渗流扩散模型 | 第24-29页 |
2.2.2 考虑压浆孔个数影响的浆液柱形渗流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2页 |
2.3 浆液的柱形压密作用机理 | 第32-40页 |
2.3.1 浆液的柱形孔扩张模型 | 第32-37页 |
2.3.2 浆液柱形压密作用对柱孔半径的影响分析 | 第37-40页 |
2.4 考虑浆液后期时变性的浆液劈裂上返作用机理 | 第40-50页 |
2.4.1 考虑浆液后期时变性的浆液劈裂上返模型 | 第40-44页 |
2.4.2 不同土体中浆液上返高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5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现场静载试验 | 第52-74页 |
3.1 试验场地概况 | 第52页 |
3.2 现场静载破坏试验设计 | 第52-60页 |
3.2.1 现场静载破坏试验方案 | 第52-54页 |
3.2.2 桩身测试元件埋设 | 第54-56页 |
3.2.3 现场加载测试 | 第56-60页 |
3.3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试验结果分析 | 第60-71页 |
3.3.1 试验数据整理 | 第60-61页 |
3.3.2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的荷载—沉降特性 | 第61-63页 |
3.3.3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的侧摩阻力发挥特性 | 第63-68页 |
3.3.4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的桩身轴力和桩端阻力发挥特性 | 第68-71页 |
3.4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极限承载力不同分析 | 第71-7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桩端后压浆改善不同成孔方式灌注桩承载特性分析 | 第74-92页 |
4.1 桩端后压浆对桩基础的抬升作用 | 第74-75页 |
4.2 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桩身残余应力的产生 | 第75-78页 |
4.3 桩身残余应力对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承载特性的影响 | 第78-81页 |
4.3.1 桩身残余应力对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沉降的影响 | 第78-80页 |
4.3.2 桩身残余应力对桩端后压浆灌注桩侧摩阻力的影响 | 第80-81页 |
4.3.3 桩身残余应力对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桩端阻力的影响 | 第81页 |
4.4 桩端后压浆提高不同成孔方式灌注桩承载力的机理分析 | 第81-90页 |
4.4.1 桩端后压浆对土体性质的影响 | 第82-83页 |
4.4.2 桩端后压浆对不同成孔方式灌注桩侧摩阻力的影响 | 第83-85页 |
4.4.3 桩端后压浆对不同成孔方式灌注桩桩端阻力的影响 | 第85-87页 |
4.4.4 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桩端阻力与侧摩阻力的相互影响 | 第87-9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桩端后压浆灌注桩侧摩阻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92-121页 |
5.1 侧摩阻力的影响因素 | 第92页 |
5.2 桩周土压力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 第92-100页 |
5.2.1 桩孔成孔后的缩孔模型 | 第93-95页 |
5.2.2 混凝土灌注对桩孔侧壁的压力 | 第95-96页 |
5.2.3 土体强度参数对桩周径向压力的影响分析 | 第96-100页 |
5.3 不同桩周夹层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 第100-110页 |
5.3.1 不同成孔方式所形成的桩周夹层特征 | 第100-102页 |
5.3.2 考虑桩周夹层影响的剪切位移模型 | 第102-105页 |
5.3.3 不同桩周夹层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 第105-110页 |
5.4 桩基础尺寸效应和土体深度效应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 第110-114页 |
5.4.1 桩基础尺寸效应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5.4.2 土体深度效应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 第111-114页 |
5.5 侧摩阻力的软化和强化效应 | 第114-120页 |
5.5.1 侧摩阻力的软化效应 | 第114-117页 |
5.5.2 桩端后压浆灌注桩侧摩阻力的强化效应 | 第117-12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六章 桩端后压浆灌注桩荷载传递特性分析 | 第121-141页 |
6.1 现有荷载传递模型 | 第121-122页 |
6.2 桩基础荷载传递特性模型 | 第122-129页 |
6.2.1 考虑侧阻软化和不考虑软化的桩侧非线性荷载传递模型 | 第123-125页 |
6.2.2 桩身混凝土的弹塑性模型 | 第125-127页 |
6.2.3 非线性桩端荷载传递模型 | 第127-128页 |
6.2.4 计算方法 | 第128-129页 |
6.3 单桩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9-137页 |
6.3.1 考虑侧阻软化的非线性荷载模型组合 | 第129-134页 |
6.3.2 不考虑侧阻软化的非线性荷载模型组合 | 第134-137页 |
6.4 不同荷载传递模型在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的应用 | 第137-13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第七章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141-149页 |
7.1 现有的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141-143页 |
7.2 考虑成孔方式影响的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摩擦桩)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143-148页 |
7.2.1 算例分析 | 第147-148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9-152页 |
创新点 | 第150-151页 |
展望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5-166页 |
致谢 | 第166-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