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8页 |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6页 |
(二) 国内国际研究状况 | 第6-7页 |
(三) 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页 |
一、日本人的集团主义观念概述 | 第11-20页 |
(一) 日本人集团主义观念的内涵 | 第11-12页 |
(二) 日本人集团主义观念的形成 | 第12-14页 |
1、地域因素的局限与影响 | 第12-13页 |
2、文化因素的促成与维系 | 第13-14页 |
(三) 日本人集团主义观念的表现 | 第14-20页 |
1、对于集团的归属意识 | 第14-16页 |
2、各安其分的位置意识 | 第16-17页 |
3、团结为本的求"和"意识 | 第17-18页 |
4、尽心尽力的献身意识 | 第18-19页 |
5、缺乏个性的从众心理 | 第19页 |
6、注重舆论的耻感心理 | 第19-20页 |
二、日本人集团主义观念的价值评析 | 第20-25页 |
(一) 日本人集团主义观念的积极意义 | 第20-23页 |
1、构成和谐社会环境 | 第20-21页 |
2、推动经济高速发展 | 第21-23页 |
(二) 日本人集团主义观念的消极意义 | 第23-25页 |
1、育成模式化行为习惯 | 第23-24页 |
2、形成排斥异己的思想 | 第24-25页 |
三、日本人的集团主义观念对我国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启示 | 第25-37页 |
(一) 丰富集体主义教育内容 | 第25-29页 |
1、从求"一"到求"和"的观念转变 | 第25-26页 |
2、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献身意识养成 | 第26-28页 |
3、培养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工作态度 | 第28页 |
4、避免从众心理及模式化行为习惯等消极影响的发生 | 第28-29页 |
(二) 创新集体主义教育途径及形式 | 第29-37页 |
1、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培养集体归属体验 | 第29-30页 |
2、增强大学生在集体主义教育中的主动性 | 第30-32页 |
3、发挥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 | 第32-35页 |
4、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