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保障性住房管理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前言 | 第9-18页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 第10-14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10-12页 |
(二)基础理论 | 第12-14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一)住房政策的划分标准研究 | 第14-15页 |
(二)住房保障制度模式研究 | 第15页 |
(三)保障性住房与城市空间研究 | 第15-16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6-17页 |
(二)比较分析研究法 | 第17页 |
(三)访谈研究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苏州市吴中区保障性住房管理现状概述 | 第18-25页 |
一、保障性住房制度发展历程 | 第18-20页 |
(一)1991-1997——保障制度起步阶段 | 第18页 |
(二)1998-2007——保障制度初步发展阶段 | 第18-19页 |
(三)2007年至今——住房保障制度实质发展阶段 | 第19-20页 |
二、吴中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现状 | 第20-25页 |
(一)住房保障对象准入要求 | 第21页 |
(二)住房保障方式 | 第21-23页 |
(三)住房保障对象的认定 | 第23页 |
(四)家庭住房面积的认定 | 第23页 |
(五)申请住房保障需要提交材料 | 第23页 |
(六)申报程序 | 第23-24页 |
(七)分配面积标准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苏州市吴中区保障性住房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 第25-34页 |
一、准入管理有待提高 | 第25-26页 |
(一)部分确实困难家庭没有被覆盖 | 第25页 |
(二)骗购、骗租现象屡有发生 | 第25-26页 |
二、退出管理现状堪忧 | 第26-27页 |
(一)动态管理退出难 | 第26-27页 |
(二)购买保障房之后借与他人居住 | 第27页 |
(三)退出机制缺乏激励效应 | 第27页 |
三、运营管理规范化水准待提高 | 第27-34页 |
(一)公平公正分配难 | 第28页 |
(二)部分保障性住房建成后闲置 | 第28-29页 |
(三)小区物业管理难 | 第29-30页 |
(四)住户出行和生活难 | 第30-31页 |
(五)社区综合管理难 | 第31-32页 |
(六)保障住房管理运营收入难以维持平时开销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苏州市吴中区保障性住房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第34-45页 |
一、政府对保障房管理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 第34-36页 |
(一)行政观念太强,法治意识不够 | 第34页 |
(二)政权观念强烈,社会意识不够 | 第34-35页 |
(三)经济观念强烈,民生意识不够 | 第35-36页 |
(四)注重效率,公平意识不够 | 第36页 |
二、住房保障管理的法律依据不完善 | 第36-40页 |
三、住房保障机制的健全程度有待提高 | 第40-44页 |
(一)管理机构尚不健全 | 第40-42页 |
(二)机构职能需要进一步完善 | 第42页 |
(三)管理力量薄弱与任务繁重不匹配 | 第42-43页 |
(四)公众参与不足 | 第43-44页 |
四、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 第44-45页 |
(一)保障房申请对象财产、收入审查难度大 | 第44页 |
(二)住房保障对象认定标准不科学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苏州市吴中区保障性住房管理对策建议 | 第45-56页 |
一、加强重视完善法律法规 | 第45-47页 |
二、完善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度设计 | 第47-48页 |
(一)构建收入申报制度和信用评估体系 | 第47页 |
(二)建立灵活多样的审查监督方式 | 第47-48页 |
(三)构建多层次家庭需求相适应的住房供给体系 | 第48页 |
(四)构建保障性住房全面监管格局 | 第48页 |
三、改进住房保障管理机制 | 第48-52页 |
(一)完善机构设置 | 第48-49页 |
(二)完善准入管理机制 | 第49-50页 |
(三)完善准出管理机制 | 第50页 |
(四)完善运营管理机制 | 第50-52页 |
四、加大公众参与力度 | 第52-56页 |
(一)完善保障房投融资机制 | 第52-54页 |
(二)加强公私合作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一 :访谈记录 | 第60-61页 |
附录二 :访谈记录 | 第61-62页 |
附录三 :访谈记录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