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

煤制气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辽宁大唐阜新煤制气为例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绪论第11-16页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第11-12页
        (一)研究背景第11页
        (二)选题意义第11-12页
    二、国内外的研究动态第12-14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三、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思路第14-16页
        (一)论文研究的内容第14页
        (二)论文研究的思路第14-16页
第一章 煤制气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概念第16-22页
    一、环境影响评价概念及其发展第16-18页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概念第16页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第16-18页
    二、煤制气项目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第18-19页
        (一)煤制气项目环境保护标准的含义第18页
        (二)煤制气项目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第18-19页
    三、煤制气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及内容第19-22页
        (一)煤制气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原则第19页
        (二)煤制气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第19-22页
第二章 煤制气项目环境影响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2-25页
    一、煤制气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原则及基本步骤第22-23页
        (一)煤制气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原则第22页
        (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确定步骤第22-23页
    二、煤制气项目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第23-25页
        (一)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概念第23页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一般步骤第23-25页
第三章 阜新煤制气环境影响分析第25-45页
    一、阜新煤制气基本情况第25页
        (一)阜新煤制气概况第25页
        (二)阜新煤制气的必要性第25页
    二、阜新煤制气分析第25-29页
        (一)工程选址的可行性第25-27页
        (二)产污环节及污染物分析第27页
        (三)清洁生产措施分析第27-29页
    三、阜新煤制气对自然环境影响分析第29-31页
        (一)大气环境影响分析第29-30页
        (二)水环境影响分析第30-31页
        (三)噪声治理及其影响分析第31页
    四、阜新煤制气对社会环境影响分析第31-36页
        (一)资源的利用分析第31-32页
        (二)项目对周围居民的影响分析第32-36页
    五、阜新煤制气环境影响模糊综合评价第36-39页
        (一)阜新煤制气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第36-38页
        (二)阜新煤制气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第38-39页
    六、模糊综合评价第39-43页
        (一)项目对自然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第39-40页
        (二)项目对社会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第40-42页
        (三)综合评价与结果分析第42-43页
    七、煤制气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第43-45页
        (一)环境评价对象范围过窄第43页
        (二)项目选址及总平面布置问题第43-44页
        (三)对污染防治与清洁生产缺乏重视第44页
        (四)公众参与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第44-45页
第四章 完善环境管理及相关监控对策研究第45-50页
    一、煤制气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第45-46页
        (一)拓宽环境评价范围第45页
        (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选址与平面布局第45页
        (三)重视污染防治与清洁生产第45-46页
        (四)完善环境评价中的公民参与第46页
    二、提升环境管理的对策建议第46-48页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速落后产能淘汰第46页
        (二)提高生态效率,推动清洁生产审核第46-47页
        (三)水污染深度处理,提升污水回用率第47页
        (四)废气综合减排,保证空气质量达标第47页
        (五)提升危险废物的资源化水平第47页
        (六)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及应急处置第47-48页
    三、提升环境监控能力的政策建议第48-50页
        (一)强化政府环境监测职能第48页
        (二)赋予监测数据应有法律属性第48页
        (三)强化环境的全要素监测第48页
        (四)加快监测信息全公开第48-49页
        (五)建立环境质量监测管理制度第49-50页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附录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通径检测仪位移测量系统的优选与校正算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混沌和GFHM的管道微小泄漏在线检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