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玛蒂亚·森经济正义思想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外研究现状和水平 | 第10-12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2 阿玛蒂亚·森的正义观理论渊源追溯 | 第15-23页 |
2.1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主义 | 第15-16页 |
2.2 亚当·斯密的经济正义观 | 第16-18页 |
2.2.1 亚当·斯密的正义论 | 第16-17页 |
2.2.2 “无形之手”的经济伦理作用及警惕 | 第17-18页 |
2.3 马克思的正义观 | 第18-20页 |
2.3.1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 第18-19页 |
2.3.2 阿玛蒂亚·森对于马克思思想的借鉴 | 第19-20页 |
2.4 福利经济学经济正义观 | 第20-23页 |
2.4.1 福利经济学发展 | 第20-21页 |
2.4.2 阿玛蒂亚·森福利经济学 | 第21-23页 |
3 阿玛蒂亚·森对当代经济正义观的扬弃 | 第23-33页 |
3.1 功利主义正义观 | 第23-25页 |
3.1.1 功利主义历史渊源 | 第23页 |
3.1.2 幸福与功利主义 | 第23-24页 |
3.1.3 功利主义局限性 | 第24-25页 |
3.2 新自由主义正义观 | 第25-27页 |
3.2.1 新自由主义起源 | 第25页 |
3.2.2 私有制与自由竞争 | 第25-26页 |
3.2.3 新自由主义缺陷 | 第26-27页 |
3.3 罗尔斯的正义观 | 第27-29页 |
3.3.1 罗尔斯正义观核心内容 | 第27-28页 |
3.3.2 罗尔斯正义理论的不足 | 第28-29页 |
3.4 自由至上主义 | 第29-33页 |
3.4.1 诺齐克与自由至上主义 | 第29-30页 |
3.4.2 “灾难式道义恐慌” | 第30-33页 |
4 阿玛蒂亚·森经济正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3-41页 |
4.1 实质自由——经济正义的目的 | 第33-35页 |
4.1.1 实质自由的主要概念 | 第33-34页 |
4.1.2 自由的建构性和工具性 | 第34-35页 |
4.2 可行能力 | 第35-38页 |
4.2.1 可行能力的主要概念 | 第35页 |
4.2.2 可行能力的剥夺与缺失 | 第35-37页 |
4.2.3 可行能力和发展 | 第37-38页 |
4.3 民主与自由 | 第38-40页 |
4.3.1 李光耀命题 | 第38-39页 |
4.3.2 民主与经济发展 | 第39-40页 |
4.4 从自由的角度看待发展的理论优越性 | 第40-41页 |
5 阿玛蒂亚·森经济正义思想的借鉴启示 | 第41-49页 |
5.1 对唯GDP经济观念的纠拨 | 第41-43页 |
5.2 分配正义与程序正义 | 第43-44页 |
5.3 利益与腐败 | 第44-46页 |
5.4 可行能力与贫困及防护性保障 | 第46-49页 |
6 结论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