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8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叙事技法的转变:从绚丽的先锋叙事到精巧的故事表达 | 第11-24页 |
第一节 叙事强度:从铺张浮大的介入到精致平实的退隐 | 第12-14页 |
一、从暴露叙事到自我隐退 | 第12-13页 |
二、修辞的表达:从浮肿空大到精准细腻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叙事语言:从炫技式的说教到幽默式的口语 | 第14-19页 |
一、从“溢出来”的演说到“跳进去”的解说 | 第14-16页 |
二、从炫技的长句到生动的短句 | 第16-19页 |
第三节 叙事人称:从迷恋“我”的第一人称到混用的“第二”人称 | 第19-24页 |
一、叙事视角:从分离到融合 | 第19-20页 |
二、人物话语:从晦涩游离到通俗贴切 | 第20-24页 |
第二章 主题意蕴的转变:从迷恋外在压力到关注内在困境 | 第24-37页 |
第一节 《玉米》三部曲:环境的外部压力 | 第25-27页 |
一、作为“环境小说”的《玉米》三部曲 | 第25页 |
二、外部压力对人物的影响 | 第25-27页 |
第二节 从《玉米》到《平原》:“文革”背景下传统力量的突围 | 第27-31页 |
一、日常世俗在生活中的突围 | 第27-28页 |
二、传统“旧”力量在人物思维与行动中的复燃 | 第28-31页 |
第三节 从《平原》到《推拿》:指向个体的内在困境 | 第31-37页 |
一、从批判的社会性到理解的主体性 | 第31-32页 |
二、斑斓纷杂的情爱纠葛 | 第32-34页 |
三、人物的内心之困 | 第34-37页 |
第三章 成熟与期望:毕飞宇中长篇小说转变的成因及启示 | 第37-48页 |
第一节 毕飞宇中长篇小说转变后的成熟度 | 第38-40页 |
一、减少了对灰色道德的迷恋 | 第38页 |
二、增强了对人情世故的理解 | 第38-40页 |
三、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融合 | 第40页 |
第二节 毕飞宇中长篇小说转变的成因 | 第40-43页 |
一、先锋的退潮 | 第40-41页 |
二、自我的反思 | 第41-42页 |
三、对历史书写的重塑与逃离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毕飞宇中长篇小说转变给予当下小说写作的启示 | 第43-48页 |
一、重新审视现代主义的精神内涵 | 第43-44页 |
二、反对泛滥化的苦难叙事 | 第44-45页 |
三、对现实主义写作的几点期望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