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相电流重构技术的研究现状与简析 | 第10-13页 |
1.2.1 绕组电流检测的方法 | 第10-12页 |
1.2.2 相电流重构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相电流重构的原理与建模 | 第15-26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15-19页 |
2.2.1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15-16页 |
2.2.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16-19页 |
2.3 相电流重构的原理 | 第19-22页 |
2.3.1 逆变器支路的电流与绕组电流的关系 | 第19页 |
2.3.2 基于直流母线采样的相电流重构原理 | 第19-20页 |
2.3.3 电流重构盲区的分析 | 第20-22页 |
2.4 相电流重构策略的仿真与实验 | 第22-25页 |
2.4.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2.4.2 仿真与实验结果 | 第23-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低调制盲区内的相电流重构策略 | 第26-44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矢量脉冲插入法 | 第26-30页 |
3.2.1 矢量脉冲插入法的工作原理 | 第26-27页 |
3.2.2 矢量脉冲插入法的电压补偿 | 第27-28页 |
3.2.3 矢量脉冲插入法的有效工作区域 | 第28页 |
3.2.4 矢量脉冲插入法的仿真与实验验证 | 第28-30页 |
3.3 矢量脉冲插入法在低调制盲区内的改进 | 第30-34页 |
3.3.1 RTPWM算法 | 第30-32页 |
3.3.2 RTPWM算法工作区域分析 | 第32-33页 |
3.3.3 RTPWM算法的仿真与实验验证 | 第33-34页 |
3.4 RTPWM算法的改进 | 第34-38页 |
3.4.1 改进后RTPWM算法的工作原理 | 第34-36页 |
3.4.2 改进后RTPWM算法的工作区域分析 | 第36-37页 |
3.4.3 改进后RTPWM的仿真与实验验证 | 第37-38页 |
3.5 脉冲移位法在低调制盲区的应用 | 第38-43页 |
3.5.1 脉冲移位法的原理 | 第38-40页 |
3.5.2 脉冲移位的实现 | 第40-41页 |
3.5.3 脉冲移位法的仿真与实验 | 第41-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过调制区域内的相电流重构策略 | 第44-58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过调制区域和过调制算法 | 第44-48页 |
4.2.1 过调制区域内的电流重构盲区 | 第44-45页 |
4.2.2 过调制Ⅰ区的算法 | 第45-46页 |
4.2.3 过调制Ⅱ区的算法 | 第46-48页 |
4.3 基于直流母线电流采样的过调制区域内的相电流重构 | 第48-53页 |
4.3.1 过调制区域的相电流重构原理 | 第48-49页 |
4.3.2 过调制区域内相电流重构的仿真与实验 | 第49-53页 |
4.4 基于零电压矢量采样法的过调制区域内相电流的重构 | 第53-57页 |
4.4.1 零电压矢量采样法的原理 | 第53-54页 |
4.4.2 过调制区域内的相电流重构策略 | 第54-55页 |
4.4.3 仿真分析 | 第55-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全运行范围内相电流的重构及重构误差的抑制 | 第58-71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电机全运行范围内的相电流重构 | 第58-64页 |
5.2.1 不同算法切换实现全运行范围内的相电流重构 | 第58-59页 |
5.2.2 基于电流观测器的全运行范围内相电流重构 | 第59-63页 |
5.2.3 仿真与实验验证 | 第63-64页 |
5.3 相电流重构误差的抑制 | 第64-70页 |
5.3.1 直流偏置误差及其抑制方法 | 第64-68页 |
5.3.2 电流相位延迟误差及其抑制方法 | 第68-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