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OE的哈尔滨市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简析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 第23-38页 |
2.1 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核心内容研究 | 第23-27页 |
2.1.1 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基本概况 | 第23-25页 |
2.1.2 历史街区的主要类型 | 第25-26页 |
2.1.3 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核心目标 | 第26-27页 |
2.2 历史街区POE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27-32页 |
2.2.1 历史街区POE的内涵解析 | 第27-28页 |
2.2.2 历史街区POE的建立与发展 | 第28-29页 |
2.2.3 历史街区改造POE的意义 | 第29-30页 |
2.2.4 历史街区的POE的研究流程 | 第30-32页 |
2.3 历史街区保护POE研究方法和体系构建 | 第32-34页 |
2.3.1 历史街区保护改造POE的方法借鉴 | 第32-33页 |
2.3.2 历史街区保护改造POE的体系框架 | 第33-34页 |
2.4 历史街区保护和改造案例借鉴 | 第34-37页 |
2.4.1 改造模式 | 第34-36页 |
2.4.2 改造方式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基于POE的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概况评述 | 第38-90页 |
3.1 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调研 | 第38-79页 |
3.1.1 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概况 | 第38-45页 |
3.1.2 既有建筑空间调研 | 第45-51页 |
3.1.3 既有公共空间调研 | 第51-60页 |
3.1.4 景观系统和标识系统 | 第60-75页 |
3.1.5 街区内部交通情况调研 | 第75-79页 |
3.2 街区改造意愿问卷设计与发放 | 第79-80页 |
3.2.1 问卷设计 | 第79页 |
3.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79-80页 |
3.3 使用人群分析 | 第80-86页 |
3.3.1 人群基本信息 | 第80-82页 |
3.3.2 街区人群时空分布特点调研 | 第82-86页 |
3.4 人群街区满意度分析 | 第86-88页 |
3.4.1 满意度问卷结果分析 | 第86-88页 |
3.4.2 开放问卷结果归纳 | 第88页 |
3.5 问题总结 | 第88-89页 |
3.5.1 新建建筑体量过大 | 第88页 |
3.5.2 公共空间品质不一 | 第88页 |
3.5.3 景观资源分布不均 | 第88-89页 |
3.5.4 标识风格差异性大 | 第89页 |
3.5.5 交通流线略呈混乱 | 第8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4章 基于POE的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更新策略 | 第90-103页 |
4.1 巴洛克历史街区改造总体策略 | 第90-94页 |
4.1.1 政府的引导与监督 | 第90-91页 |
4.1.2 提升企业管理效率 | 第91-93页 |
4.1.3 优化空间与使用功能的关系 | 第93-94页 |
4.2 建筑改造与利用 | 第94-95页 |
4.3 公共空间改造设计 | 第95-98页 |
4.3.1 街道空间 | 第95-96页 |
4.3.2 院落空间 | 第96-97页 |
4.3.3 广场空间 | 第97-98页 |
4.4 景观和标志系统改造设计 | 第98-101页 |
4.4.1 景观系统 | 第98-99页 |
4.4.2 标志系统 | 第99-101页 |
4.5 交通系统 | 第101-102页 |
4.5.1 静态交通 | 第101页 |
4.5.2 动态交通 | 第101-10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结论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附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文化保护里程碑事件 | 第109-110页 |
附录2 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使用后评价调查问卷 | 第110-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