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6页 |
1.1 BPA暴露来源 | 第17-19页 |
1.1.1 食物 | 第17-18页 |
1.1.2 水体 | 第18页 |
1.1.3 空气 | 第18-19页 |
1.1.4 土壤及沉积物 | 第19页 |
1.2 双酚A检测 | 第19页 |
1.2.1 物理法 | 第19页 |
1.2.2 免疫分析法 | 第19页 |
1.2.3 化学分析法 | 第19页 |
1.3 双酚A暴露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 第19-21页 |
1.3.1 双酚A对脑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19-20页 |
1.3.2 双酚A对神经递质的影响 | 第20-21页 |
1.4 双酚A对行为的影响 | 第21页 |
1.4.1 生殖行为 | 第21页 |
1.4.2 非生殖行为 | 第21页 |
1.5 BPA作用机制 | 第21-26页 |
1.5.1 通过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 第21-22页 |
1.5.2 干扰与受体无关的细胞信号通路 | 第22-24页 |
1.5.3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24页 |
1.5.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页 |
1.5.5 技术路线图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发育期双酚A暴露对SD鼠海马区树突棘形态的影响及机理的在体研究 | 第26-3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2.1.1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2.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26页 |
2.1.3 主要抗体 | 第26页 |
2.1.4 实验动物 | 第26页 |
2.1.5 Golgi-cox染色 | 第26-27页 |
2.1.6 Western blot蛋白定量 | 第27-29页 |
2.1.7 数据分析 | 第29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29-34页 |
2.2.1 发育期双酚A暴露对海马DG区树突棘形态的影响 | 第29-31页 |
2.2.2 发育期双酚A暴露对海马CA1区树突棘形态的影响 | 第31-32页 |
2.2.3 发育期双酚A暴露对海马CA1及DG区Wnt7a的影响 | 第32页 |
2.2.4 发育期双酚A暴露对海马CA1及DG区Wnt5a的影响 | 第32-33页 |
2.2.5 发育期双酚A暴露对海马CA1及DG区β-catenin稳定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 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发育期双酚A暴露对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形态的影响及机理的离体研究 | 第36-4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3.1.1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3.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36页 |
3.1.3 海马神经元细胞培养 | 第36页 |
3.1.4 慢病毒转染神经元 | 第36-37页 |
3.1.5 蛋白收集 | 第37页 |
3.1.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方法 | 第37页 |
3.1.7 Western blot蛋白定量 | 第37页 |
3.1.8 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38-41页 |
3.2.1 双酚A暴露对离体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密度的影响 | 第38页 |
3.2.2 双酚A对离体神经元中Wnt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3 外源性Wnt7a细胞因子对双酚A造成的树突棘损伤的修复作用 | 第39-41页 |
3.3 讨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双酚A慢性暴露对SD鼠行为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第42-5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7页 |
4.1.1 主要仪器 | 第42页 |
4.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42页 |
4.1.3 动物造模 | 第42页 |
4.1.4 旷场试验 | 第42-43页 |
4.1.5 水迷宫实验 | 第43页 |
4.1.6 DRD4/DAT1/HDAC1/P300等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43-46页 |
4.1.7 Western blot蛋白定量 | 第46-47页 |
4.1.8 数据分析 | 第47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47-55页 |
4.2.1 双酚A暴露对SD鼠旷场行为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2 双酚A暴露对SD鼠空间记忆的影响 | 第48-50页 |
4.2.3 双酚A暴露对海马CA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4 海马组织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51-52页 |
4.2.5 双酚A暴露对多巴胺转运体(DAT1)及多巴胺受体(DRD4)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52-54页 |
4.2.6 高剂量双酚A暴露导致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的影响 | 第54页 |
4.2.7 双酚A暴露对调控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两种酶HDAC1及P300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 讨论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硕士期间的学术活动及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