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生态系统植物岩固碳研究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5页
    1.1 植物硅研究进展第14-21页
        1.1.1 硅对植物的作用第14-16页
        1.1.2 植物岩及其形态学第16-19页
        1.1.3 植物岩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OC)及研究现状第19-21页
    1.2 中国水稻现状及研究进展第21-25页
        1.2.1 我国水稻的概况及研究背景第21-23页
        1.2.2 水稻植物岩及植物岩碳研究现状第23-25页
第二章 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第25-28页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5-26页
    2.2 研究内容第26-27页
    2.3 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三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28-42页
    3.1 实验材料第28-34页
        3.1.1 研究区简况第28页
        3.1.2 实验设计及土壤背景值第28-34页
    3.2 植物样品测定及方法第34-38页
        3.2.1 植物样品硅含量测定方法第34页
        3.2.2 植物样品植物岩含量测定方法第34-37页
        3.2.3 植物样品植物岩碳含量测定方法第37页
        3.2.4 植物样品数据分析与计算第37-38页
    3.3 土壤样品测定及方法第38-42页
        3.3.1 土壤样品硅含量测定方法第38-39页
        3.3.2 土壤样品植物岩含量测定方法第39-40页
        3.3.3 土壤样品植物岩碳含量测定方法第40页
        3.3.4 土壤样品数据分析与计算第40-42页
第四章 湖南、江西水稻植物岩及植物岩碳分析第42-64页
    4.1 水稻茎秆样品结果分析第43-47页
        4.1.1 水稻茎秆样品硅含量结果分析第43-44页
        4.1.2 水稻茎秆样品植物岩结果分析第44-46页
        4.1.3 水稻茎秆样品植物岩碳含量结果分析第46-47页
    4.2 水稻谷粒样品结果分析第47-51页
        4.2.1 水稻谷粒硅含量分析第47-49页
        4.2.2 水稻谷粒植物岩含量分析第49-50页
        4.2.3 水稻谷粒植物岩碳含量分析第50-5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1-57页
        4.3.1 早稻和晚稻茎秆、稻谷硅含量和植物岩含量的比较第51-52页
        4.3.2 早稻和晚稻茎秆、稻谷植物岩碳含量的比较第52-53页
        4.3.3 硅含量、植物岩含量、植物岩碳含量及植物岩碳在干物质中占比的相关性分析第53-57页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57-62页
        4.4.1 硅与植物岩的含量、相关性及植物岩碳的相关性第57-58页
        4.4.2 早稻与晚稻的固碳能力比较第58-62页
    4.5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五章 湖南、江西土壤植物岩及植物岩碳分析第64-77页
    5.1 土壤有效硅含量结果分析第65-67页
    5.2 土壤植物岩含量结果分析第67-70页
    5.3 土壤植物岩碳含量结果分析第70-74页
    5.4 植物岩的显微镜观测第74-76页
    5.5 结果讨论及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7-81页
    6.1 总结第77-79页
        6.1.1 植物岩提取、测定方法改进与优化第77页
        6.1.2 水稻植株硅含量、植物岩含量、植物岩碳含量特点第77-78页
        6.1.3 水稻植株硅含量、植物岩含量、植物岩碳含量间的相关性第78页
        6.1.4 土壤硅含量、植物岩含量、植物岩碳含量含量特点及相关性第78-79页
        6.1.5 我国水稻生态系统植物岩固碳能力估算第79页
    6.2 创新点和特色第79页
    6.3 不足之处及展望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93页
彩图附页第93-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密度、施氮量组合对小麦花后氮素分配和氮代谢的影响
下一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对怀牛膝和昆仑雪菊辐照的生物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