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的综述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的综述 | 第15-17页 |
1.2.3 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9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概念、优势及类型 | 第20-26页 |
2.1 医养结合基本内涵与特点 | 第20页 |
2.2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与传统养老模式区别 | 第20-21页 |
2.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势 | 第21-23页 |
2.4 国内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类型 | 第23-26页 |
第3章 南昌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分析 | 第26-37页 |
3.1 南昌市医养结合的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3.1.1 南昌市老年人口的基本情况 | 第26页 |
3.1.2 南昌市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3.1.3 南昌市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 | 第27页 |
3.2 南昌市医养结合典型养老模式类型 | 第27-31页 |
3.2.1 “医养协作”类型:市第三医院+市福利院老年颐养中心 | 第27-28页 |
3.2.2 “医内设养”类型:江西省商业医院+养老服务 | 第28-29页 |
3.2.3 “养内设医”类型:中华情老年公寓+中华情医院 | 第29页 |
3.2.4 “医疗进社区”类型:高新示范区+家庭医生签约 | 第29-31页 |
3.3 南昌市医养结合主要做法 | 第31-34页 |
3.3.1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 第31-32页 |
3.3.2 重点推动“医疗进社区”类型 | 第32-33页 |
3.3.3 加强实时监测和考核 | 第33-34页 |
3.4 南昌市医养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4-37页 |
3.4.1 医养结合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34页 |
3.4.2 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仍然保守 | 第34-35页 |
3.4.3 服务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服务内容单一 | 第35页 |
3.4.4 医护专业人才缺乏 | 第35-37页 |
第4章 国外医养结合做法及启示 | 第37-44页 |
4.1 日本医养结合做法 | 第37-39页 |
4.2 英国医养结合做法 | 第39-40页 |
4.3 美国医养结合做法 | 第40-42页 |
4.4 国外模式对我国医养结合工作的启示 | 第42-44页 |
4.4.1 加大对政策的顶层制度设计 | 第42页 |
4.4.2 加大服务项目精细化分类 | 第42-43页 |
4.4.3 加大对医护养人才队伍培养 | 第43页 |
4.4.4 建立健全医养服务的监督体系 | 第43-44页 |
第5章 完善南昌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意见建议 | 第44-51页 |
5.1 建立健全政策体系,保障医养结合健康发展 | 第44-47页 |
5.1.1 职能部门之间建立协作机制 | 第44页 |
5.1.2 健全医养结合的激励制度 | 第44-45页 |
5.1.3 理顺医养结合的监督体制 | 第45页 |
5.1.4 健全医养结合支付保障体系 | 第45-46页 |
5.1.5 建立健全医养结合服务内容及标准 | 第46-47页 |
5.2 加快医护队伍建设,提升医养模式服务水平 | 第47-48页 |
5.2.1 加大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 | 第47页 |
5.2.2 加大招生就业政策支持力度 | 第47-48页 |
5.2.3 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力度 | 第48页 |
5.2.4 加大薪酬保障力度 | 第48页 |
5.3 重点发展“医疗进社区(居家)”类型 | 第48-51页 |
5.3.1 加强卫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 | 第48-49页 |
5.3.2 加快推进养老机构与卫生中心合作 | 第49-50页 |
5.3.3 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与建立家庭病床制度 | 第50-5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52页 |
6.2 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