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外交、国际关系论文--中国外交论文--对外关系论文--与各国政府的关系论文

论澜湄合作机制的建设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引言第8-18页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第8-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6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1-16页
    1.3 研究方法第16-18页
        1.3.1 比较分析法第16页
        1.3.2 历史分析法第16页
        1.3.3 理论概况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第16-17页
        1.3.4 定量衡量分析法第17-18页
第2章 澜湄合作机制建设的背景及原因第18-27页
    2.1 澜湄合作机制建设的历史背景第18-20页
        2.1.1 中国与下游湄公河国家之间深厚的文化认同基础第18-19页
        2.1.2 中国与东盟合作关系发展第19-20页
    2.2 澜湄合作机制建设的现实依据第20-24页
        2.2.1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现实发展的客观需求第20-21页
        2.2.2 澜湄合作发展拥有良好的基础第21页
        2.2.3 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第21-23页
        2.2.4 域外国家介入带来的挑战第23-24页
    2.3 澜湄合作机制建设的理论依据第24-27页
        2.3.1 现实主义在澜湄合作机制中的体现第24-25页
        2.3.2 新功能主义的“外溢”效应理论第25页
        2.3.3 地区主义促进湄公河次区域的和平与稳定第25-27页
第3章 澜湄合作机制的推进方向第27-37页
    3.1 深化政治—安全合作第27-30页
        3.1.1 提高互信程度,反对域外势力干涉第27-28页
        3.1.2 加强边境管理,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第28-30页
    3.2 促进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第30-35页
        3.2.1 加强软硬件互联互通,积极深化经贸投资第30-32页
        3.2.2 合理利用资源能源,促进产能协调发展第32-35页
    3.3 加强社会—人文领域交流第35-37页
        3.3.1 开展多形式多领域多层面的文化交流活动第35页
        3.3.2 共同推动次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第35-37页
第4章 澜湄合作机制建设所取得的成果第37-40页
    4.1 多领域共同发展,建立澜湄共同体第37-38页
    4.2 惠及沿岸国家,更快更好实现东盟一体化第38页
    4.3 为解决我国与邻国边境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模式第38-40页
第5章 澜湄合作机制的发展与前景第40-56页
    5.1 中国与下游湄公河五国双边贸易额的变化趋势第40-45页
        5.1.1 中越双边经贸关系突破性增长第40页
        5.1.2 中柬经贸关系进一步扩展深化第40-41页
        5.1.3 中老经贸关系进一步扩大第41-43页
        5.1.4 中国成为缅甸外资最大来源国第43-44页
        5.1.5 中国是泰国重要的贸易伙伴第44-45页
    5.2 中国与下游湄公河五国双边政治关系的变化趋势第45-53页
        5.2.1 中越关系稳定发展第45-47页
        5.2.2 中柬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发展第47-49页
        5.2.3 中老在相关问题上相互支持配合第49-50页
        5.2.4 中缅双边关系的考验与新进展第50-52页
        5.2.5 中泰关系进一步深化第52页
        5.2.6 澜湄机制高层互访共性事件第52-53页
    5.3 “一带一路”建设下的澜湄合作机制前景预测第53-56页
        5.3.1 湄公河国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第53-54页
        5.3.2 “一带一路”建设为澜湄国家发展提供契机第54-5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附录第62-65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昌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下一篇: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中的主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