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背景概况 | 第22-31页 |
2.1 研究区地质 | 第22-25页 |
2.1.1 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 第22页 |
2.1.2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2-24页 |
2.1.3 深挖段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 第24-25页 |
2.2 研究区水文 | 第25-26页 |
2.2.1 地表水 | 第25页 |
2.2.2 地下水 | 第25-26页 |
2.3 研究区气象特征 | 第26页 |
2.4 实测降雨数据 | 第26-31页 |
第三章 开挖前自然斜坡稳定性分析 | 第31-42页 |
3.1 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 | 第31页 |
3.2 斜坡稳定性计算方法 | 第31-34页 |
3.3 开挖前计算模型 | 第34-38页 |
3.3.1 无限斜坡模型选用 | 第35-37页 |
3.3.1.1 SHALSTAB模型 | 第35页 |
3.3.1.2 TRIGRS模型 | 第35-36页 |
3.3.1.3 降雨入渗模型 | 第36页 |
3.3.1.4 基于ArcGIS的无限斜坡耦合模型 | 第36-37页 |
3.3.2 相关参数以及饱和度计算 | 第37-38页 |
3.4 稳定系数计算 | 第38-41页 |
3.4.1 开挖前稳定系数计算 | 第38-40页 |
3.4.2 基于TIN的坡面流向流量 | 第40-41页 |
3.5 边坡开挖方案建议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基于有限元边坡模型建立 | 第42-49页 |
4.1 有限元法 | 第42-43页 |
4.2 屈服准则与本构模型 | 第43-44页 |
4.2.1 屈服准则 | 第43页 |
4.2.2 本构模型 | 第43-44页 |
4.3 边坡模型建立 | 第44-49页 |
4.3.1 二维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4.3.2 三维模型建立 | 第45页 |
4.3.3 基于GTSNX计算的渗透性函数及含水率函数 | 第45-49页 |
4.3.3.1 非线性拟合函数lsqcurvefit | 第47页 |
4.3.3.2 非线性回归函数nlinfit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开挖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坡率选取 | 第49-87页 |
5.1 二维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边坡稳定系数 | 第49-55页 |
5.1.1 1:1坡率的计算 | 第50-51页 |
5.1.2 其他坡率的计算 | 第51-55页 |
5.2 二维稳定系数结果小结 | 第55-57页 |
5.3 三维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边坡稳定系数 | 第57-61页 |
5.3.1 1:1坡率计算 | 第57页 |
5.3.2 其他坡率计算 | 第57-61页 |
5.4 二维与三维稳定系数计算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5.5 应变分析 | 第63-82页 |
5.5.1 二维模型应变 | 第63-73页 |
5.5.2 三维模型应变 | 第73-81页 |
5.5.3 应变与稳定系数分析 | 第81-82页 |
5.6 适宜坡率选取及防护 | 第82-87页 |
5.6.1 坡表防护 | 第85-86页 |
5.6.2 深层防护 | 第86页 |
5.6.3 适宜防护方案确定 | 第86-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总结 | 第87-88页 |
6.2 展望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7页 |
附录 | 第97页 |